江西钨保有储量仅40余万吨 只能满足10年需求
2010年10月25日 10:33 6482次浏览 来源: 新华网江西频道 分类: 钨
10月25日消息 “作为我国钨矿发现最早、开采最多、出口量最大的地区,赣州钨的保有量正在枯竭,实现找矿突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已经是当务之急。”省地矿勘查开发部门有关人士近日向媒体表示。
赣州地处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南岭成矿带东段,南岭山脉和罗霄山脉在此交汇,具有非常独特的地质构造,这使赣州成为世界著名的钨聚集区。赣州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06处,累计探明储量超过130万吨。不过,眼下“世界钨都”也面临着新问题,目前赣州的钨保有储量只有40余万吨,只能满足约10年的需求。
提高赣南钨产业资源保障能力,既要“开源”,更要“节流”。据悉,赣州市已经开始对开采几十年的老矿重新进行资源勘查,通过“探边摸底”,增加资源储量,让一些老矿山焕发生机。目前有9个国有钨矿山已列入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找矿项目,4个钨矿山接替资源勘查正在实施。此外,就是提高资源的回收水平,如原来许多尾矿受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可利用资源没能完全“榨净”,随着钨资源价值的提升,现在企业更舍得在科研上下本钱,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江西省有关部门将加大对赣州钨等优势矿种的找矿力度,提高钨保有储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再造一个“世界钨都”,为赣州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粮食”。
相关链接
江西钨工业百年发展纪事
中国有色金属报
作者:李懋奎
引子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开发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783年发现钨元素之前,江西劳动人民就开始接触并不自觉地利用过钨。五代时期(907-960),大余县洪水寨人民炼锡时,已发现一种乌黑发亮的难熔“重石”,当作异物丢弃一旁。经考证,这种“重石”就是钨矿石。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烧制的一种瓷器上,涂有一层鲜艳桃红色“美人霁”釉彩。经科学分析证明,这种釉彩中含有钨。
江西正式发现钨矿,是1907年。这年德国传教士将游览西华山时拣回的几块乌黑发亮的石块带回德国化验,始知为钨。从此西华山便开始拣取、采挖钨砂,由此揭开了中国钨矿的开采历史。随后,又在江西的许多地方发现了钨矿。目前,已知的钨矿点有600多处,正在利用的矿区68个,规划开采的矿区5个,遍及江西各地,其中以赣南为最为丰富。截至到去年底,在世界钨基础储量中,中国占35.5%。江西钨虽然历经百年开采,但现在保有钨资源储量仍占全国第二,其中黑钨储量居世界第一,江西是名符其实的“世界钨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钨精矿产量和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而江西的钨精矿产量和出口量一直居全国首位。如今,世界钨工业每年消耗钨资源总量至少有70%由中国供应。因此,江西的钨为中国乃至世界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江西钨已形成采选、冶炼加工和地质勘查、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从矿产品、冶炼产品、加工材产品到应用产品的产品系列,并呈现向深加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延伸的势头。江西正在成为全国钨精深加工的重要生产基地。
钨是一种宝贵的稀有金属,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战略物资。小金属也有大作为。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出现“钨砂外交”的情形。我们当代人必须保护好、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为国家的富强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特殊的贡献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主力从井冈山来到赣南创立了中央苏区。蒋介石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得很紧,布匹、药品、食盐等异常缺乏。两三百万人口的根据地,光靠打土豪过日子,怎么行?必须因地制宜地发展工农业生产,积极进行经济建设。
江西的钨主要集中在赣南,上百个钨矿点星罗棋布于赣南山区。但由于一直被山霸和工矿资本家所垄断。生产条件极差,钨业一直发展缓慢。1930年,革命力量打倒了山霸,驱逐了资本家,接管了各山场和开掘点,砸烂了禁锢在矿工身上的剥削枷锁。解放了生产力,钨业生产从此得到了振兴。
1931年冬,刚诞生不久的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于都丰田设立公营中华钨砂公司,并由政府人民委员会和国家银行共同负责具体实施。1932年春,中华钨砂公司在于都丰田的大窝里正式成立,在铁山垅、上坪、盘古山、庵前滩、小龙等地组织钨砂生产。苏区政府实行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收购和销售钨砂。政府收购价格实惠,矿工多产砂,多挣钱,生产积极性高涨。从1932年钨矿开工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中华钨矿公司发展到最大规模,仅盘古山、铁山垄、小垄三个公营矿场就有工人近5000人。由于发展了钨砂生产,利用钨砂换取了中央苏区奇缺的医药、布匹、食盐和弹药,钨砂的收入占中央苏区财政收入的70%,粉碎了蒋介石的经济和军事封锁。江西的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
抗战爆发前,日本不断加快侵华步伐,中国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战争威胁,国民政府军队对武器装备的需求更为迫切。可当时国民政府根本拿不出大量的外汇进口武器装备。特别是抗战爆发后,军费开支剧增,而财政收入却因沿海沦陷,关、统、盐税收入锐减,国民政府的财政赤字一路飚升,涨幅达15个百分点。国民政府除采取新货币政策以资应付外,交通工具、军需原料及重兵器补充,仍不得不依靠外资。因此,国民政府只有以货易货,即用钨、锑、锡、汞和桐油等矿产和农产品来换取抗战急需的武器装备。而钨等特种矿产品因其特有的军事效能,成为德、美等国公认的可以向中国提供贷款的担保品。所以1935年4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授权对特种矿产进行统制。1935年9月,设立江西省钨矿局,统制钨砂收购和运输,同时,大余西华山、洪水寨壹箩种钨矿、漂塘钨矿、生龙口钨矿、安远县仁风圩钨矿、会昌县白鹅十六公山钨矿一区划归为国营矿区,随后大吉山钨矿、岿美山钨矿也划为国营矿区。据史料记载,1941~1942年,江西年产钨砂均在1万吨以上,为建国前江西钨砂生产的鼎盛期。资源委员会对特种矿产的统制,使国民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特种矿产品,并以此为抵押,获得了大笔的外国信用贷款;通过易货贸易,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进行重工业建设的机器设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民政府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国民政府坚持八年抗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钱从哪里来?时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同志想到了钨。在1950年1月召开的政务院会议上要求发展钨、锡生产,决定用钨砂跟苏联换机器设备和国防用品,提出钨砂产量达到1万吨。1949年,全国钨砂的产量一年不到3000吨。全国刚刚解放,矿山接管伊始立即恢复生产,当时的条件相当困难。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开始,全国人力物力都要服从战争需要;中南各矿区在1949年上半年解放前夕大都停产,工人部分下山;解放后的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发动群众开展剿匪反霸斗争和支援前线,任务也十分繁重;恢复生产所需资金物资都十分紧张;生产方式也十分落后。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共产党人凭着敢于与天斗与地斗的革命热情,认真做事的工作态度,依靠工农群众,通过努力,中南局全年产钨砂1.04万吨,其中江西产钨砂8743吨,为上年的3.2倍,占全国的84.7%。1950~1960年,江西产钨砂23.3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4.5%。1959~1961年,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偿还未到期的苏联债务,仍然是钨砂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江西的钨为建国初期共和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钨业的崛起
解放前,钨矿的生产方式极为落后,采矿、选矿都靠民工手工作业。由于“把头”的层层盘剥压榨,民窿维持简单再生产已属不易,只能乱采滥挖,见砂打砂,丢弃矿石达到50%,选矿回收率只有20%~30%左右,造成重大的资源破坏与浪费。
解放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状况,发展钨业生产,提高钨精矿的产量,扩大出口,换取国家急需的外币,利用接收过来的两套设备,1950年10月,大吉山破土兴建了我国第一座日处理合格矿125吨的机械化钨选矿厂,1952年12月,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钨选矿厂,从此揭开了我国钨工业从人工选矿向机械化选矿进军的序幕。1953年又增加安装了另一个系列,扩建成250吨。在大吉山钨矿选厂的示范下,通过设备仿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江西自行设计建设了盘古山、画眉坳、浒坑、小龙、大王山等钨矿,湖南、广东的钨矿均按此通用流程,进行标准设计和建厂。当苏联专家去考察时,见到这些中国制造的设备,惊奇地翘起大拇指连声叫好。当时资源条件较好的大吉山、岿美山、西华山三矿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1956年5月大吉山钨矿正式开工,1959年1月,国外设计工程全部投产,形成年采选原矿81.28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完成投资5395.6万元。西华山钨矿1956年7月正式开工,1960年4月,国外设计工程全部投产,形成年采选原矿76.48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完成投资4200万元。岿美山钨矿1956年8月正式开工,1959年12月,国外设计工程全部投产,形成年采选原矿61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完成投资3800万元。在“一五”期间,江西钨业发展很快,一批骨干企业平地而起,工艺的技术装备水平都达到或接近了当时世界水平。采掘作业机械化的比重由1952年的5%以下提高到1957年的90%左右,实现了手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的转变。
江西钨冶炼起步于1952年,钨加工起步于1970年。1952年大余炼锡厂采用烧结分解含三氧化钨20%~30%的炼锡炉渣,1955年,建成年产100吨合成白钨的钨冶炼车间。1954年,赣州精选厂开始筹建,1958年,建成投产,与大余炼锡厂合并成立801厂。赣州有色金属冶炼厂原名801厂第一分厂、赣州精选厂,1954年筹建,1956年4月破土动工,1958年1月建成投产,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由苏联专家援建。后经过多次改造与扩建,现建成以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度加工为主导的选冶结合的中型企业。1966年,筹建赣州钨钼材料厂(原名赣州市化工冶金研究所),主产品为钨丝。1998年7月,该厂与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赣州虹飞钨钼材料有限公司,从日本、英国引进的先进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能生产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钨钼系列产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北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1969年,由冶金部和江西省共同投资兴建南昌硬质合金厂,1972年建成投产。1986年引进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挤压法生产硬质合金管、棒、带及硬质合金微型钻的成套设备和技术。进入新世纪以后,通过技术改造、资本嫁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重要的钨加工生产企业。近年来涌现出了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江西耀升工贸发展有限公司、赣县世瑞矿产品公司等民营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不断把产品做精做深,为做强做优江西钨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难忘的记忆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在“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口号推动下,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采矿热潮。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造成我国钨矿生产的严重失控和钨资源的极大破坏。据调查统计,乱采滥挖钨精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但其回收率只有30%左右,比正规开采低1/2以上。1984年到1988年采钨高峰期间,在江西十大钨矿区从事非法开采的民工一直在3万~4万人,高峰时达5万多人。采钨热造成钨精矿产量急剧增加,最高年产量突破6万吨。而当时,我国钨金属市场需求量每年2.5万吨左右。
钨为出口导向型行业,由于开采失控,多头收购、出口,竞相压价倾销,钨价暴跌。1988年与1983年相比,钨精矿出口由23861吨增加到27290吨,出口创汇反而由14147万美元下降为9681万美元,出口量上升14.4%,创汇却减少31.6%。由于钨价的暴跌,西方几乎所有的钨矿山关闭,国外钨精矿产量锐减。但惟独中国钨产量从1984年至1991年逐年上升。只是1990年国际钨价再次猛跌以后,我国的钨精矿生产才有所减产。我国钨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在国际钨市场价格低迷时,我国不但不加控制生产和销售,反而陷入“价格走低-扩大产量-价格又走低-再扩大产量”的生产怪圈,使我国蒙受巨大损失,国外商家便宜占尽,还指责我们低价倾销,扬言要进行反倾销调查,征收反倾销税。
在钨价暴跌、长期低迷的情况下,当时的有色南昌公司所属钨企业几乎到了生产经营难于维持的状况。为了维持5万多职工的生计,维护社会稳定,有色南昌公司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一是强内功,挖潜能,大力开展全方位的降耗增效活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不断优化,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另辟蹊径,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钨产品结构调整,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方针,筹资建设赣州华兴钨制品有限公司等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三是全心全意依靠产业工人、干部职工同甘共苦,维护企业稳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有色南昌公司所属的矿山企业做到了精神不垮、队伍不散、资产不丢、资源不失,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可颂的事迹,为中国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应有的贡献。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再不能走无序生产,低价倾销的老路。中国钨应该发挥自己应有的威力,调控市场,掌握价格话语权,再不能被国外牵着鼻子走。为了规范钨的生产经营秩序,2004年,江西率先在全国制定了《江西省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管理条例》,对钨、锡、锑、离子型稀土、黄金的选冶、收购、运输、销售等活动实行统一规划、总量控制、规范经营、重点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崭新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钨工业进入了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的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发展前景备受世人关注。江西钨工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由钨资源大省向钨产业经济大省转变。截止到去年底,江西探明的钨(WO3)保有资源储量为108万吨、居全国第二位。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矿局有关资料,我省有待探明潜在的钨资源量在200万吨以上。江西的钨找矿前景令人振奋。2000年,江西钨产业主营业务还不到20亿元。2006年,全省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亿元,利税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钨行业的44.1%。
二是钨产业在实现了由矿产品向中间产品转化后,正在由中间产品向高端产品跃进。目前,全省矿山钨精矿产量(含外购)、仲钨酸铵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钨粉生产量占全国钨粉生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正在实施的硬质合金项目竣工投产后,全省硬质合金产能将达到8000吨,江西将成为全国重要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
三是经济成分由单一国有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转变。江西省现有钨企业197家,钨矿95家、钨冶炼加工34家、贸易流通和精选企业68家。国有企业有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公司、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昌硬质合金有限公司、香炉山钨业有限公司等。民营钨企业以崇义章源公司、耀升工贸公司、赣县世瑞公司等为代表。民营钨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售收入、利税均占全省钨的一半以上,其中APT、钨粉、碳化钨粉均在80%。
四是钨产业已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行业。江西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发展以有色金属工业为重点的矿业经济,钨产业已列为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制定了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国内外工业巨头纷纷投资江西,发展钨的精深加工产品。日本东芝、住友、中国五矿等世界著名企业参与了江西钨工业的合资开发,上市公司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自贡硬质合金有限公司、天津特精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石粉末冶金有限公司、温州合为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钢铁总院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来江西投资,钨产业正在向江西这块红色的土地集聚,在赣州、南昌分别形成了钨产业精深加工基地。
钨业的明天
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总有挖完的时候,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决不能浪费和破坏资源。要严厉打击无证采矿、乱采滥挖的现象,决不能姑息迁就。同时要大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更大的收益。严格控制生产总量,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开采指标组织生产,真正把江西省政府提出的“采矿减两成,效益翻一番”目标落到实处。这几年,江西在钨的采矿总量、钨精矿的生产总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钨行业的经济效益不但没有下降,反而逐年大幅提高,走出了一条节约内涵发展的新路子。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如果破坏绿水青山,宁肯不要金山银山”。这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处理环境保护与矿业开发问题上提出的基本原则。江西在钨业开发中将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大力实施绿色矿业之路,为绿色江西做出积极努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做大做强,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5年前还是一个非常小的民营企业,该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之路,连续开发并拥有了纳米碳化钨粉、超细纳米级硬质合金等多项核心产品生产制造技术,近3年来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内行业标准有4项。该公司与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校(院)企合作,在公司分别设立了中南大学章源博士后科研基地、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赣南科学院钨业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同时,公司还成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和章源研究院。该公司走出了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深加工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路子。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技术钨深加工企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江西钨企业主动对接,以全球的目光,战略的思维,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谋划,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公司在优质资产剥离出来与中国五矿合资的情况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总资产与净资产实现翻番,销售收入从1.23亿元到12亿元,从12亿元到23亿元,今年预计可实现30亿元。到“十一五”末,该集团公司销售收入要实现100亿元,力争150亿元;年工业增加值确保15亿元,力争18亿元;年利税总额10亿元,力争15亿元。该公司已成为江西工业快速发展的典范。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钨精矿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了快速发展。到2010年,销售收入规划目标145亿元,确保100亿元,利税规划目标23.5亿元,确保20亿元。南昌硬质合金有限公司、香炉山钨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快速发展的成功典范。江西钨企业在新起点参与全球的竞争与合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回顾过去的百年,江西已成为世界钨精矿的生产和贸易中心。展望未来的百年,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西将成为世界钨精深加工和贸易的中心。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