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矿业:复苏之后知向谁边?

——2011年上半年全球矿业形势分析及对下半年的展望

2011年07月15日 9:32 1130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下半年形势展望


  从上半年各主要经济体的表现来看,尽管全球经济没有出现期望中加快复苏的现象,但二次衰退的风险较小。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3%,虽然低于去年5.1%的水平,全球经济维持温和复苏趋势,但仍充满变数与不确定性。与其他行业相比,矿业仍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前景,但也受资源供应国与消费国,以及利益集团博弈的影响,为此我们对下半年矿业形势做出如下展望。
  1.油价走势难料,大宗矿产价格仍将震荡上扬。
  受中东、北非等国地缘政治冲突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半年,石油价格走势不明。一方面,利比亚战事仍在继续,中东产油国政局尚未稳固,且多年来受益于高油价带来的利润,促使以OPEC为首的产油国家不愿意增产降低油价;另一方面,以美国、欧盟为主导的资源需求大国,限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治考虑,肯定不会让国际高价油长期存在。所以,下半年油价走势取决于双方的博弈力量,预计将维持高位震荡。
  大宗矿产品价格仍将高位震荡上扬,推涨主导因素仍是美国经济。如果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能恢复复苏动能,美联储将维持现有政策并不再推出QE3;但是,如果在第三季度,美国经济进一步下滑的话,随着美国总统“选举年”的迫近,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所以,在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即将结束,以及国际流动性仍然充裕的背景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保持在高位震荡。而且,随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不确定性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等)的增多,部分大宗矿产品价格不排除进一步创出新高的可能。
  2.矿产勘查投入将继续增加,有望刷新历史记录。
  矿产品价格的高位震荡,必将给上游矿产勘查带来利好消息。据普华永道最新报告,全球前40大矿业公司2010年的年收入猛增32%,达到创纪录的4350亿美元;宣布的300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计划中,有1200多亿美元计划用于2011年,这一额度是去年资本支出计划的2倍,且以中国、印度等为首的新兴市场正推动矿产勘查及矿业投资。另据MEG最新发布的《公司勘查战略》,2010年,全球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入达到112亿美元,恢复了2009年因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削减的55亿美元勘查投资的2/3,从而升至历史第二高位,仅次于2008年132亿美元的记录。矿产勘查在2010年能有这样的反弹速度和强度,对于很多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惊喜。同时,该集团还预测,今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入仍将继续增长,有望达到130亿美元~140亿美元,突破历史最高记录。
  3.矿产资源争夺激烈,高技术型矿种将成政府/企业关注焦点。
  以中国、印度等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发展,矿业超级周期的出现,以及全球矿产品价格不断攀升,都成为当前全球矿产资源争夺的最好理由。发达国家通过渡过金融危机的跨国公司或矿业寡头,一边制造“中国控制资源”论,多方设置阻力;一边却大行并购之风,不断占据全球优质矿山或资源。资源富饶国家通过修改矿业政策,提高进入门槛。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在强调国民日益关注资源所有权的问题时,提出各种矿业新政。同时,通过两国的矿业公司不断收购国外矿业资产,据统计,2010年加拿大公司完成了236宗收购外国公司的交易,总价值为80亿美元;澳大利亚公司完成了109宗收购外国公司的交易,总价值97亿美元,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额度。预计下半年,矿业并购活动仍将增加,新兴国家企业参与力度加大,但成功率难料。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技术型矿种的需求增长,发达国家在通过跨国公司掌控好传统矿产资源后,又开始谋划对稀土、稀有和稀散金属的控制。美国地调局和英国地调局都对全球稀土资源量的潜力和可供性作了研究评价。美国能源部出台了关键矿产战略和欧盟制定的原材料行动计划,这足以看出国外政府对这类矿种的战略谋划。同时,通过各类国际矿业研讨会确定的专题或内容,也可见矿业公司对锂、钾盐以及稀土等技术型矿种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预计下半年涉及此类矿种的相关矿业活动会不断增加。□

(作者单位: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情报室)

    来源于中国矿业报

[1] [2] [3]

责任编辑:lee 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