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
2012年04月19日 10:41 2388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政策法规
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
坚持市场配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保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落实国家调控政策,对锑等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指标。对鼓励开采的矿种,适当增加开采总量。对市内资源较丰富、当前开发利用水平偏低的矿产,控制开采总量。对紧缺资源鼓励到市外、省外勘查开采。
鼓励煤炭开采,鼓励开采洁净、优质煤,限制开采含硫大于1.5%的煤炭,禁止开采含硫大于3%的高硫、高灰煤。鼓励铜、铅锌、铁、锰、岩金、银等矿种的开采及其共伴生元素的综合回收。限制开采锑、汞等矿种。
鼓励开采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灰岩、花岗岩等矿种。限制开采萤石、石膏、砖瓦粘土等矿种。合理开采地下水,禁止开采泥炭、可耕地砖瓦粘土。加大普通建筑用砂、石、粘土矿山的调控力度,减少矿山总数。
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总量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科学确定矿产资源开发时序和总量,尤其对国家和省上确定的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和优势矿产,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控。采用法律法规和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引导矿山企业合理确定开发规模。适时调整矿产品结构和数量,以实现规划确定的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指标。对本市紧缺矿种要从长远考虑,加强资源储备和产品储备,建立稳定的资源供给基地,对国内外市场价格具有重要影响的矿产地的资源储量,要适时保证一定比例的战略储备,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1.矿产资源区域布局
根据全市矿产资源赋存特征及矿业经济条件,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规模开采、集约利用”的原则,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合理布局,推动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本市优势矿产有铅锌、金、锑、银、重晶石、石膏、水泥用灰岩、砖瓦粘土、硅石等。区内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导矿山企业向重点和鼓励开采区集聚。要落实国家、省开发主体功能区政策,实施差别化的矿产资源利用政策。
北部地区以邓家山、毕家山、厂坝、洛坝等矿业基地为依托,以有色金属资源勘查开发为重点,加大铅、锌、金、银及水泥用灰岩开发利用强度,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采选冶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实施企业重组。
中部地区要依托龙沟煤矿、崖湾锑矿、镡河金矿、大桥金矿等基地,提升采选和深加工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整合开发,改善资源利用结构和效益。
南部地区以金勘查开发为主导,加大文县金矿勘查开发力度,加强文县水泥用灰岩、重晶石和硅石及宕昌县李家石—武都区下猴子一带石膏矿等资源开发,发展铁合金、硅锰合金,建设冶金基地。
在开发利用的同时,重点开展李坝、马泉、犀牛江流域江利段、镡河、马家河等大中型、难选冶金矿的技术攻关,实施集约化开发。
2.开采规划区设置及管理
开采规划区设置以已知的地质勘查信息为基础,根据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矿化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规模情况,科学、合理划分规划区块。
重点开采区:设置3个。主要为市内大中型矿产地、重点矿区、重要矿产集中区及危机矿山。具体为厂坝—向阳山铅锌矿、徽县洛坝铅锌矿和文县阳山金矿区。
区内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必要的用地需求,促进整体勘查和整装开发,引导资源向大中型现代化矿山企业集中,统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规模开采,节约集约利用。以中大型矿山企业为开发主体,对已设矿权,以“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参与、规范开发规模、促进增产增效”原则,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鼓励开采区:设置24个,主要有西和县邓家山—尖崖沟铅锌矿开采区、成县毕家山铅锌矿开采区、康县阳坝铜矿开采区、武都区灰崖子水泥用灰岩开采区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最新勘查成果,本市新设置鼓励开采区4个,即西和大桥一带金矿开采区、礼县上坝金矿开采区、成县牛斜山石灰岩矿开采区、文县石鸡坝水泥用灰岩开采区。对矿产品市场前景好、开采技术经济条件优越、易形成规模化经营、能有效控制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市内老少边穷地区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矿种和紧缺矿种分布区规划为鼓励开采区。按照“在鼓励开采区内聚集”的原则,积极引导矿山企业,依规开发,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新设采矿权必须符合规划,应采用市场竞争方式出让。
限制开采区:设置45个。主要是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分布区,市场容量有限、资源利用方式不合理的矿区;各类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一定范围)、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二级保护区均为限制开采区。区内坚持环境保护优先,要建立矿山生产和地质环境变化巡查制度,加强监控。区内控制新建矿山,逐步减少已有矿山数量。探矿权转为采矿权时,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需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专门论证,依法严格审查。
禁止开采区:规划30个。包括禁止开采矿种矿区3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县级自然保护核心区和缓冲区、实验区21个,地质公园3个,古遗迹保护区3个。禁止开采区内已设采矿权到期不再延续,不再新设采矿权,探矿权不再转为采矿权。已建矿山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且对周边环境有重大危害的,当地政府要制定具体关闭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关闭;对有一定影响,但对周边环境危害不甚严重的,要加强监管,改善技术条件,待采矿许可证到期后关闭,及时复垦被破坏的土地。
对规划确定的重点、鼓励、限制、禁止开采区以外的区域均列入规划允许开采范围。加强对各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准入管理。
开采规划区块设置及管理:必须按照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一个开采规划区块只设一个采矿权的原则,科学设置采矿权,编制矿区规划。2011-2015年,对达到详查以上的矿产集中区、矿产地,矿山开发必须依规进行开采规划区块划分、编制矿区规划。
县级规划对普通建筑用砂石、粘土类等可供开采的矿产地,必须合理划定开采规划区块,科学设置采矿权。
3.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建设
以西成铅锌原料基地为主体,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建设陇南铅锌锑金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在全市范围内建设3个亚区,即西成铅锌采选亚区、崖湾锑开采亚区和阳山金开采亚区。重点开发陇南地区铅锌、金、银矿产,组建大型铅锌骨干矿山冶炼企业,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矿产品。加大西和—礼县、两当—徽县、文县等地金矿勘查和开发力度,以文县阳山的开发为依托,建设甘肃陇南黄金开发基地。依托陇南水电优势,加强文县锰、石灰岩、重晶石和硅石等资源的开发,发展铁合金、硅锰合金,建设冶金基地。
要充分发挥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和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充分利用对资源型城镇发展已有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建设用地、土地供应等政策环境,促进矿业经济区发展。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
通过矿山企业开采规模结构的调整,使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区的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减少小型矿山数量。严格执行规划确定的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及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等约束性指标。对新建矿山要严格审查矿区规划和开发利用方案,保证规模开发、集约利用;对开采规模与矿区储量规模明显不符的已有矿山,要限期整改,实现规模生产、集约经营。预期仍达不到要求的,要责令停产整顿。
加强对矿山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改变以生产原矿为主的局面,延长产业链,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金属矿产中,要大力发展铜、铅锌、锑等矿种的深加工和合金制品产业,延伸系列产品的产业链条。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发展具有高精加工、高附加值、环保节能型矿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知名度。要特别注重水泥灰岩等矿产品的深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和产业链的延伸,造就一批适应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现代产业。规划末期,力争使全市矿产品结构有明显的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加强对矿山企业技术结构的调整。采用先进的采选冶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工艺和设备,提高矿山企业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重点支持关键、共性、配套、关联度大的矿业开发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提高精深加工矿产品生产能力。加强难选金矿热压氧化、氧化焙烧预处理技术和细菌氧化技术攻关。对萤石矿产,向深加工、超细粉碎、表面处理和复合材料等方向发展,提高非金属产品的附加值。鼓励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无机新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提升矿产品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及产品档次,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一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矿业企业。
促进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本市成县、徽县、西和、碧口等资源型城镇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资源型城镇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资源产业机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接替资源替代产业,支持开展危机矿山资源勘查,大力促进西成、碧口城镇型经济转型发展。
(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进一步提高本地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尤其是要加强低品位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缓解我市的短缺资源的需求。通过改进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对西和、礼县、文县低品位金矿资源的开发利用。认真贯彻《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加强共伴生矿种的综合利用、多金属共伴生矿产在选矿和冶炼过程中的综合利用和复杂难处理贵金属提取技术研究,提高共伴生金属的回收利用水平。鼓励选冶企业对铜、金等矿种及其共伴生矿种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使有用元素在选矿、冶炼过程中得到回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到2010年,全市矿山企业采选回收率提高2~3%,矿山企业综合利用比率由基期10%提高到20%,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达到35%。提高煤及有色金属矿产回采率,推广先进适用的资源综合回收工艺及选矿技术,采用超细粉碎设备和高效节能、环保的大型浮选设备,提高有色金属的选矿回收率。到2015年矿山企业要在2010年基础上平均采选回收率再提高3~5%,矿山企业综合利用比率提高到40%以上,共伴生矿种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0%。展望期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
充分利用矿山废石、尾矿和固体废弃物中的有用成分,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和无害化,积极探索含有用元素的采矿废石的综合利用,加强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一批重点示范工程项目。2010年尾矿利用率达15%,2015年达到25%以上,展望期达到50%以上。
重视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开展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潜在新型矿产资源节约化利用的研究,推动矿产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重点实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全市安排5项重点工程,主要有西成铅锌矿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项目,依托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采用先进的高效选矿设备改造多金属选矿系统,提高西成铅锌矿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实现废水零排放。实施时间2010~2015年;资源再利用项目有西成铅锌矿矿区深部及闭段(采场)残矿回收项目,实施时间2010~2015年。项目实施后,可形成资源的综合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综合回收选冶炼中间物料和各种灰、渣中的有价金属和稀散元素。铅锌选矿回收率提高3~5个百分点,废水全部处理回用。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