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一条街”重塑广州恩宁路生机
2012年10月11日 10:38 1136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天程铜艺打造的铜鸟笼
铜器艺人的故事
恩宁路拆了,老铺逐渐远去。而从今年开始,以铜器为代表的老铺却老枝萌新芽,成为老店复兴的转折点。老艺人、新学徒,恩宁路上的铜器故事多了起来。新老打铜人之间有什么故事,记者在国庆假期走访采撷,并一一记载。。。
后生仔走出铜器复兴路
在一众铜器铺中,老师傅苏广伟和他“70后”儿子苏英敏的“天程铜艺”绝对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铜的招牌,铜的门面,全铜打造的吉尼斯纪录鸟笼,无不向人们诉说着这家老店辉煌的过去和现在。尽管恩宁路上打铜人对于各自的技艺高下会各持己见,但苏英敏却获得相当广泛的认同。
应该说,“天程铜艺”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老店。1958年,苏广伟的父亲去北京出差,带回了刻有自己名字“天程”的铜印章。当时苏广伟就对这门手艺有了一定的兴趣。同年,国家把铜统一收归国有,广州西关一带原本以打铜为生的手工艺人纷纷转行,几条著名的打铜街,如光复南路、大新路等日渐没落,可身在冶金场的苏广伟,却意外有了学习这门手艺的机会。1998年,国家重新对民间开放铜金属交易。“天程铜艺”正式开张。
数十年来,“天程”的打铜声经久不绝,爱业敬业让苏氏一家赢得了名气。但真正让“天程”铜器生意发生质的变化,无疑是它的“少掌柜”苏英敏———连续打破吉尼斯纪录,以“奢侈品”定义铜器并参加相关展览,和本土音乐人的跨界合作……众多“出位做法”,让西关铜艺获得媒体超乎寻常的关注。
到过“天程铜艺”的街坊都会有这么一个感觉:价格有点贵。如今还住在恩宁路上的老西关向记者回忆,当年铜器的价格虽然也不便宜,但绝对没有今天那么贵。一般认知为日用品的铜器,其实也可以作为艺术品乃至奢侈品———苏家给恩宁路上的同行带来了这样一种思想冲击。
苏家经营思路的改变也并非一蹴而就。苏英敏回忆,当时曾经和父亲就铜器买卖的定位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以至于一度分家做起两门“生意”。2010年一次传统“汤婆子”的制作营销为这场争论定下了结果。实践表明,铜器“高端化”也可以为市场接受。
“时代在变,铜器的经营不可能不变”苏英敏说,以前看着父亲和其它老师傅辛苦劳累制作铜器,心里特别心酸,“同是手工制作,为什么意大利的皮包是奢侈品,西关人家的制作就只能是‘廉价品’?”他认为,转换一种思维,才是铜器可以延续下去的“生存之道”。
如今除了实体店外,“天程”现在的主要销售渠道还通过网店。据介绍,通过现代的销售手段,如今一年销售额是以前十多年销售额总和的两倍。
海归女跑到西关学打铜
海归女林琳专心学艺
这个国庆节,在英国学了三年商务管理的林琳毕业回到了广州。三天之后,她找到了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海归”选择的既不是在高级写字楼当白领,也不是在办公室当公务员,而是来到恩宁路一家铜器店当起了学徒。对于女孩的选择,很多人难以理解,但她却执着地认为这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早上,在恩宁路与蓬莱路交界处一家名为“铜捞铜煲”的铜器店内,一名清秀的女孩坐在店里拭擦着铜器。她的名字叫林琳,是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海归”。三年前,土生土长的西关女孩林琳远赴英国学习商务管理。
在英国求学时,林琳就对铜器感兴趣,“当时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简简单单的一块铜片经过打造就能变成铜壶,当时觉得特别有意思。” 出于对铜器的热爱,她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恩宁路是铜器一条街,传统文化气息浓厚,我是不是也可以尝试一下去那里学艺?”
回国前,林琳鼓起勇气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得到了支持。“他们觉得我已经长大了,可以放手让我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回国后第三天,女孩径直跑到了恩宁路,“死皮赖脸”之下,师傅终于同意收她为徒。
不少人得知她到铜器店当学徒的消息都大为惊讶,但林琳却不以为然,“为什么大家一听到我干这行都那么惊讶呢?女孩子就不能干了吗?”
打铜师傅伍国强还清晰记得,一个星期前,眼前这位长发戴眼镜的文静女孩跑到他店里向他提出要学打铜时他是多么的惊讶,“想来学的男孩子都不多,坚持下来的人更少,更别说是女孩子了。”最终伍国强还是答应收她为徒,说服他的并不是林琳的“死皮赖脸”,而是女孩看铜器的眼神,“我发现她进来后,就拿着铜器不断拭擦,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出她确实对铜器感兴趣。”
对于这个徒弟,伍国强还是不太放心。林琳来了一个多星期,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店里闲坐,偶尔招呼一下客人,闲时拭擦一下铜器。“我还须观察她十天,看她是否真正喜欢这一行,才决定是否教她技术。打铜这一行是要心无杂念、耐得住寂寞。”
伍师傅表面上对这个徒弟十分“挑剔”,暗地里却难掩激动之情。“一个女孩子愿意来干我们这些打铜佬的活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以前有年轻人也想跟我学技术,但我一眼就看出他们是抱着很强的功利性来的,但在这个女孩子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热情。”
卖旧书的黄叔改卖铜器
黄叔的旧书店变身铜器店
铜器生意的兴旺让恩宁路又一次找到“新商机”。
这里的老铺原本百业兴旺,各具特色。旷日持久的拆迁工程,老街坊离去,老铺生意也随之一落千丈。铜器的热卖,开始让这里的业态开始有了转变。这种转变,却让人喜忧参半。
2007年6月,曾推出《老铺身影》系列报道,率先报道了恩宁路上残存的老铺如何在拆声下生存。5年过去了,当年的打铜佬苏哥已经退居二线,西关打铜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他儿子执掌的铜器店也搞得有声有色。
当年那位卖吴有恒的《北山记》、陈残云的《香飘四季》的卖书佬黄叔靠卖旧书,他的店能生存下去吗?近日,记者的电话响起,是黄叔打来的,他在电话那头盛情邀请记者到他的店里去,并说自己“今时唔同往日”。
“当年如果不是《》,早就关门大吉了,哪里还有今天。”记者一到,黄叔就急着要感谢。原来,当年搬到新铺的时候,生意还是很惨淡,正是当年的报道让很多读者知道了这间铺,带动了一些顾客过来帮衬,才使得档口勉强生存了下来。一坚持就是三年,黄叔始终情系旧书。后来,旁边苏哥的铜器店日渐兴旺,不时有顾客进门打听,除了这一间,哪里还有铜器卖?
“既然有市场,我们能不能也做做铜器的生意,”黄叔说,自己当时就开始寻思。去年初,他从朋友口中偶然得知,市郊也有一处有人用传统的手工打铜,师傅也姓黄。黄叔连忙上门拜访,两人一见如故。那位黄师傅正愁他的打铜工艺找不到出路。经过一番思量,黄叔毅然决定把经营多年的旧书店来个大变身,改为铜器店,专门经营黄氏手工铜艺品。
卖旧书的改行卖铜器,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56岁的黄叔亲力亲为打点大小事务。经历了最困难的起步阶段,如今经过一年多的打理,铜器店的生意开始兴旺起来,收入也水涨船高。
“过去卖十本旧书的利润都赶不上现在卖一个铜碗吧?”记者打趣地问黄叔。黄叔笑而不答,“总之就是多谢啦,最困难的时候拉了我一把。”
黄金周铜器迎来黄金季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