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大器铜鼓》(金属工艺纪录片)
2013年06月03日 10:23 713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铜器
将事先做好的两块鼓身模合围在一起,安放在圆盘底座上。鼓身模是另外一个关键,它决定着鼓身的厚薄、形状和纹饰。在鼓身模的空腔里填充砂子,用特制的榔头夯实,夯击的力度要掌握分寸,砂子太松不易成型,太紧又不利于透气。砂子要分批次填充。夯击砂子是一个需要经验的力气活,机械单调并考验技巧。
然后将鼓身模表面的砂子刮平,为置放鼓面模做准备。
鼓身模填充满砂子后,用四块扇形铁质外模包住鼓身模,将螺栓链接扣拧紧。这四块外模是鼓身的外范。
再将准备好的鼓面模擦拭干净,平放在鼓身模的上方,两者必须严丝合缝,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和位移。
鼓面模置放妥当以后,在鼓身模和外模之间的空腔里分批装入砂子,用榔头夯实。
将鼓面模上的砂子刷干净。盖上鼓面外范,值得注意的是,在填充砂子的时候,韦启参在鼓面外范放上了四个小木块。浇铸铜水之前,这四个小木块将会被取出来,所形成的空腔将成为铜水进入的通道。
将鼓面模上的砂子夯实。鼓面外范填充满砂子之后,拆开模具,取出鼓面模。取下外模,然后将里面的鼓身模取出。
用特制的矿料均匀地洒在内范上面。这种混合材料同样是韦氏家族的秘密配方,其主要成分是滑石粉。
成功铸造铜鼓
压制鼓面的花纹图案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手感,一旦开始就不能轻易停止,也不能换人。每个人的手感、力度都不尽相同,稍有差别就会损坏花纹的美观协调。随着年岁的增加,韦启参感到压制花纹对自己来说越来越吃力,就把它交给了儿子韦新蒋。
铜鼓上的纹饰和画像蕴含着来自远古的丰富信息。南方铜鼓最主要的标志是太阳纹,它也是铜鼓上最早出现和最基本的纹饰。
太阳给大地带来光和热,也带来生命的繁衍,太阳成为众多原始部族的图腾。人们把太阳的形象刻画在铜鼓上,正是原始的太阳崇拜留下的遗存。
除了太阳纹,铜鼓上面还有许多抽象的线条。自中心逐渐外展的单线旋出图案被称作云纹,几层菱形相套叠的回形图案被称作雷文。
重新合范是砂模制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此时,鼓身模和鼓面模已经撤除,外范和内范之间的狭窄空隙构成一个完美的铜鼓形体。这是供铜水灌入的空间。前面所有的工序就是为了营造这样一个四壁坚硬光滑的鼓形空腔。
装满铜水的坩埚重约50多斤,温度高达1000多度。这是最后的关键,浇筑的动作必须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铜水均匀地流入每个角落。
两分钟后,揭开模具的鼓面外范,取下四块鼓身外范,一面崭新的铜鼓就要显露出来了。
解除固定内范的螺钉,用榔头把里面紧实的砂一点点挖出,然后取出内范。
毛坯状态的铜鼓要经过打磨、上色、做旧、调音等工序,才算基本完成。影响铜鼓音调的因素除了各种金属元素的配比之外,铜鼓的厚薄也很重要。刚刚浇注出来的铜鼓要对其厚度进行打磨,使其达到理想的音质和音调。
最后一个环节是焊接青蛙造型,这是铜鼓上最普遍、最广泛的雕塑品。
从文献记载来看,唐朝人已经把青蛙视为“铜鼓精”,不少民族直接把铜鼓叫做“蛙鼓”。有的学者认为,铜鼓上的蛙饰与祈雨有关,青蛙在东南亚古老民族心目中,是可以召唤雨水的神秘动物,人们把青蛙奉为雨的使者,甚至当做图腾来崇拜。
如果有现成的模具,从混砂到调音,铸造一面小型铜鼓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但在2000年,韦启参兄弟俩用了一个多月才做成第一个一次成型的铜鼓。如果加上之前5年的失败,第一面铜鼓的成功铸造实际花费了整整6年的时间。隔开千百年的时光,韦氏兄弟用自己的方式重现了这门古老的技艺。
初探铜陵铜工艺品市场——金蜗牛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伟随访实录
[1] [2]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