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雕·手工艺人的迷途
2013年07月26日 9:7 625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铅锌锡器
上世纪初,大部分制锡人挑着担子走街串乡,王圣良的曾祖父从不做这样的生意,王家开门店招揽生意。王圣良听祖父说,有时候制锡人挑担下乡,他的高祖父拿出一件作品,让对方做一件,制锡人知道是遇到了真正的高人,就直接跪下叫老师。
间隔的乱世使这个锡雕家族到王圣良这一代早已四处离散,王圣良的二弟干起了修车的行当,三弟搞装修,两个人对锡雕毫无感觉。打算重开门店时,王圣良游说两个弟弟过来跟他一起干,他去找父亲商量,由父亲出面,弟兄三人走到了一起。
“我当时想把他们两个教会,然后他们再带徒弟,把锡雕生意做大,发展成一个厂。”寡言少语的王圣良沉默了一会说,“弟兄三个,打虎同吃肉。二一添作五,刨除材料,还有进料、包装等其他的费用,余下的我们平分。”两个弟弟之前虽不懂得锡雕,但他愿意慢慢从头起教他们。
店面临街,一年租金4000元。第一年生意不是很好,第二年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将将维持生计。因为家族曾经的辉煌,他们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2004年王圣良的作品被带到上海参展,2005年他应邀参加孔子文化节展览。当一切看起来渐渐向好时,他的两个兄弟提出来要分家,他们想分出去单干。
“他们怎么考虑的,我具体也说不清楚。也可能是因为单干比较随便,自己说了算。”王圣良说,那时候他心里非常难受,父亲也不同意兄弟几个分开,但也没办法,2008年,三兄弟分家,一家店变成了三家。
王圣良的扩张计划由此受阻。事实上,从2002年到2008年,他的店面一直也没有扩大。除了经营问题外,一个原因就是锡雕市场本身已经非常小了。
锡雕行业盛于明清,乾隆年间,仅在莱芜,从事锡加工制作的业者就不下千人。因“锡”、“喜”同音,当时人们大多崇尚锡制品,婚丧嫁娶、馈赠亲朋好友都少不了送些锡制品。王氏锡雕第一代传人王时行生于康熙十四年,手艺传到第三代,名声显赫。王圣良听爷爷讲,当时家里有各种各样的匾,县里的、省府的,甚至皇宫的匾都有。但后来到了战争年代,这些匾都被劈开拿去生火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锈钢、铝和塑料逐渐取代了锡,加上当时经济困难,很多人当时根本就不用锡雕制品了。“那时候一套酒具四十多块钱,是一个工人的半个月的工资。”王圣良说,不锈钢的性能也比锡制品好,所以很多从事锡制品的人都转了行,他那个时候完全是凭着对这一行的热爱才坚持下来的。
王圣良生下来四个月就患了小儿麻痹症,不能自如行走,加上锡雕行业不景气,父亲本来希望他去学中医,但王圣良对中医没有兴趣,却对锡雕天性里就感觉爱不释手。他的父亲和爷爷在矿山农具合作社工作,下班时间会在家里做一些小的锡雕玩赏,王圣良耳濡目染,也默默偷偷学了很多。
1978年,高中毕业的王圣良开始自谋生路,他本能地选择了和锡雕接近的行业——电气焊。借此,他仍然有机会也有时间研究琢磨锡雕,“有时候为了做一个产品,能一宿不睡觉”。1980年,王圣良完全放弃了电焊的工作,专职做起了锡雕。
这注定是一条艰辛的道路。
那个时候的王圣良完全沉浸在一种创作的兴奋之中,这种兴奋感使他对眼前现实的困窘几乎完全视而不见。他经常半夜突然有了某种想法,立刻起床,画好草图,然后琢磨着怎么去实现这个设计造型。
但其时他甚至连买原料的钱都拿不出来。为了买一块锡锭,他都不得不东拼西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明知道做出来的作品卖不出去,他也照样做,“做完了放着。”当时有人说,莱芜锡雕已经“艺绝人亡”了。在王圣良记忆里最困难的时期,还好他可以常常坐在黑暗里慢慢审视那些由他手上生出的活脱脱的锡制品,那些不会说话的物件陪他坐在黑暗里慢慢等待,每每此时,他的心里总会生出踏实、安详的感觉。不善言辞的王圣良无法描述他曾经历的艰辛,但或许作为一个残疾人,他自娱自乐地沉浸在制作中,他本来对于世事的变幻也并没有寄予太多的想象。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