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雕·手工艺人的迷途
2013年07月26日 9:7 625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铅锌锡器
一直到1990年,情况才慢慢好转起来,锡雕“能卖一点了”,当时的买家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一些企事业单位,他们都仰慕王家锡雕的名气,专程去王圣良家里买锡雕,“政府部门拿出去作为礼品送人,因为这是莱芜的一张名片。”
这个时候,锡制品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实用品慢慢向工艺品、收藏品转变。王圣良除了继承锡雕的传统造型,做出了木瓜壶、石榴壶、桃壶等壶具外,沉默的个性也使他长于思考新的创意。
他自己设计制作的“独占鳌头”,一只鹤站在鳌上,鹤展翅欲飞,鳌回首与之对望,栩栩如生。他做的仙鹤烛台,在点燃蜡烛的时候,仙鹤的翅膀会在气流的扰动下微微颤动。2008年,他被山东省文化厅认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现在是好一点了,人们生活都提高了,都搞收藏。”王圣良说,从2000年起他就感觉到了这种转变,很多人买他的作品,并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收藏。当他的锡雕渐渐有了名气后,他为自己的产品起了一个“凤王祥”的牌子。2009年2月,他去北京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那件“独占鳌头”被一位马来西亚人看中,花3万元买了下来。而那件作品,他要花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完。
“一件作品,要焊接、雕刻、打磨抛光,特别是抛光的时候,先要用细挫把表面挫平,再用棉布擦,要擦出光亮来,得用力,一擦就是好几天,身上的汗往下滴。现在一个建筑工人一天也要七八十块、百十块了吧,我们手工艺人比这个要稍微高一些了吧。再说体力也不少于他们,还有脑力”
王圣良说他现在准备重新办厂,他打算通过市残联,招聘一些残疾人,让他们靠锡雕自力更生,同时自己也扩大了生产。他现在最想做的是先要办一个“正经公司”,在王看来,所谓正经公司就是能够为雇员缴纳养老保险。凭借口口相传,在当地他的“凤王祥”品牌已经十分响亮,“凤王祥”会不会走出莱芜,走到更远的地方,王圣良似乎还没有想过。
年近50的他现在为自己的视力发愁。“干我们这行的总要低着头,弯着腰,颈椎和腰一般都不好,而且很伤眼睛。雕刻一件作品要好几天,在强光下一刀一刀地刻,光线暗了看不清。白天干一天活,晚上我喜欢看书,一看书眼睛就流泪。”
在被称为“艺绝人亡”的年代,他习惯于摸索着那些他造就的栩栩如生的锡雕生灵们,耐心等待着好年景在某一天到来。但现在,当他刚刚受邀在北京参加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从闪光的舞台上回到现实中时,他感觉到有些茫然。在莱芜及至更远的世界里他逐渐拥有了大师的光环,但他的生意仍旧停留在这个小小的店铺里,日渐黯淡的等待着。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