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矿产资源报告 生态环境干扰最小化
2013年10月14日 9:51 8069次浏览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分类: 重点新闻
藏族同胞竖起拇指喊“得毛”
在青海省曲麻莱县扎开陇巴金矿预查项目工地,记者发现,项目承担单位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的野外地质队员,居然用上了考古工具——洛阳铲。
记者很惊讶:“难道你们要在这里进行考古作业吗?”
项目负责人对一脸疑惑的记者说,他们是在取土壤样品。
原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对生态环境的扰动降到最小”的绿色勘查理念后,省核工业地质局立即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对勘查的各环节进行了细致分析,寻找降低环境扰动的勘查办法。用洛阳铲代替挖槽或坑取土壤样,就是他们找到的办法之一。
“如果用传统的开挖办法取土壤样,最小也要在地面形成几十平方厘米的坑,而且这还没算上挖出的土要压覆旁边植被的情况。改用洛阳铲后,我们取一个样,在地面只留下一个洞。”项目负责人解释。
可别小看了这个小小的改动。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的专家告诉记者,取土壤样是矿产勘查项目最基础的工作。一个稍具规模的矿产勘查项目,往往要取上千个土壤样品。这样算下来,小小洛阳铲创造出的环境效益,该是多么的可观!
在青海采访期间,记者发现,类似这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自我加压的做法,已成为各勘查单位的自觉选择:
——严格按照省政府有关要求,自觉执行“三同时”原则,即在项目部署、设计、实施时,同时部署、设计、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措施。
——主动与项目所在地政府、群众共同商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项目批准后,地勘单位即到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备案,递交开工申请。在县、乡领导的支持和陪同下,和项目区村委和牧民群众共同商量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的措施,在征得他们同意后再进场。项目实施中,逐月向主管部门报告生产进度、主要进展、存在的问题。
——主管单位将生态环境保护、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到项目组绩效考核,定期到项目组检查落实情况。项目组槽探施工后及时做好回填和植被恢复工作,利用牧民废弃的庄廓地修建专门的旱厕,生活垃圾焚烧后掩埋。施工期间,自觉遵守藏胞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对重型工程进行全程环保监控。勘查单位施工前主动到所在地向国土主管部门报告施工方案,项目组及时与项目区所在村委、牧民沟通,并就槽探施工后植被恢复、占用草山赔偿等达成共识。设计时,在技术要求许可范围内尽量将工程布置在山脊基岩裸露位置。施工结束后,严格执行槽探回填、植被移植等操作规程。
——自觉履行民族团结责任,以施工一地、便民一方为理念,尽可能为项目所在地藏胞提供方便和帮助。
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努力,赢得了好口碑。
在勘查区听到的一个个民族团结的真实故事,时刻感动着记者:扎开陇巴金矿预查项目工地,项目组被当地淳朴的牧民隆重地请进了自己的冬窝子,热情献上奶茶、酥油和风干牛肉……在玉树卡隆矿区,每当重型施工设备需要搬家时,装卸现场总会自发拥上来许多藏胞,他们一边帮助装运机械,一边对矿产勘查工地竖起了大拇指,一声声“得毛(藏语好的意思)”在青藏高原响起。
青海矿产资源勘察报告 治理受伤的高原 【来自青海省的矿产资源勘查报告(下)】
[1] [2]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