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企业资源增储正值好时机
2013年11月19日 8:57 10587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贵金属
黄金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资料显示,我国矿产金产量在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黄金产量达到403吨,比上年增加11.66%,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1月~8月,全国累计生产黄金270吨,预计全年黄金产量将达到430吨左右。
与此同时,我国黄金产业集中度明显加强,以大集团为主导、大基地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2年,十大黄金企业矿产金产量共计158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6%。杜海青称,“一批大集团、大企业迅速成长为中国黄金行业的中流砥柱,在国际黄金行业中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
杜海青说,中国黄金市场交易活跃,黄金投资和消费增长迅速,给近年来中国黄金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据统计,201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各类黄金产品共成交6350吨,成交额共21506亿元,黄金现货交易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2年,全国黄金消费量832吨,同比增长9.35%,仅次于印度,且需求量还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
2013年上半年,全国黄金消费量达到706吨,比2012年上半年增加了247吨,同比增长53.7%。其中,首饰消费384吨,同比增长43.6%;金条用金278吨,同比增长86.5%,预计今年黄金消费量将突破1000吨,比去年增长20.2%。
目前,国内CPI一直处于高位,通胀压力加大,房地产业低迷,加之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以存款、股票、基金和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投资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资产保值增值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避险功能、易变现、保值增值的特性,黄金成为人们热捧的投资工具。”杜海青说,黄金价格回落以来,以“炒金大妈”为代表的消费群体,不断购买和增持黄金,这给黄金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
尽管黄金价格下跌给黄金行业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但在杜海青看来,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就看企业的决策者能不能“变弊为利”,金价下跌使并购成本减少,反而为企业储备资源提供了机会。
参与并购增储正当其时
“从去年开始,在国际矿业市场上,许多大公司的股票都跌到了高峰时的50%以下,有的小公司甚至跌到了只有原来的百分之十几。”陈景河认为,“这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
陈景河以紫金去年8月收购的诺顿金田公司为例。该项目是紫金矿业海外运营的一个成功案例。“我们用1.9亿美元收购了一个拥有185吨黄金资源的企业,日处理矿石量达1万吨,如果按照现行情况看,新建一个1万吨的选厂,2亿美元也不见得能建起来。”陈景河说。
陈景河介绍了紫金介入诺顿金田公司的前后对比情况。他说,在紫金收购诺顿金田公司前,由于其生产成本太高,只能进行高息贷款,大型矿山机械设备也只能通过租赁维持生产。原矿山因债务问题,严重制约企业融资,并且缺乏一个适合自身条件的统筹兼顾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原运营团队对运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相对薄弱,对出现的技术问题通常是依赖于代价较高的外部咨询方式解决,居高不下的成本将其带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紫金矿业将其收购后,凭借自身的信用担保,把高息贷款置换掉,重新吸收了大量低息贷款,降低了公司的融资成本。同时,还购买了设备,消除了租赁成本,并对一些不必要的支出进行了控制和剥离。“在我们的努力下,半年多后,将诺顿金田原本每盎司1300美元的现金成本降到每盎司950美元左右,并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陈景河称。
陈景河表示,紫金矿业的海外项目整体运营情况是良好的,在当前的矿产品价格下,都能实现盈利。不过他同时提醒,西方对市场敏感度非常高,现在西方的探矿已经基本停止,因此对矿业形势判断还是不要太乐观。
“资源是矿业企业的生命线,是矿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拥有资源就是拥有了未来。”杜海青称,自金价下跌以来,很多企业纷纷出手并购资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与紫金矿业不同,中国黄金集团更倾向于国内发力,杜海青表示,在金价剧烈波动、并购成本加大的当下,黄金企业应当加强老矿山深部、外围探矿增储和新区找矿,以获取低成本的黄金资源,增加后备资源,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杜海青认为,要充分发挥我国西部黄金资源丰富的优势,高度重视广西、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西藏等勘探新区的资源开发工作,使西部成为我国黄金产业未来发展的资源基地,加大投入,拓展新的资源接续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