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手工艺记录老街风云·打铜街 打银街 打铁巷

2013年12月09日 9:8 1084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器


  今年60岁的池远赐师傅,家族四代人都在义安路经营铜器作坊,至今已有八九十年,他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就有30余年。池师傅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建国前后,这个地方打铜业最是兴旺,从街头到街尾,大约有200多名从业者,每天从早到晚,耳朵里听到的都是丁丁当当的打铜声。在以前,铜器作坊并不是什么器具都打,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一两个专业产品,脸盆、门环、锅、鼎、匙等,各打各的,分类十分明确。由于门市集中,声名远播,周边地区许多商客都专程前来订购。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手工铜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打铜街上众多铜器作坊陆续关闭,从业者改行另谋生路,店面改作他用,街道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现存的铜器作坊,包括池师傅在内只有两家,打铜街的风采悄然逝去。但对于池师傅来说,他心中的打铜街并没有消失,至少他自己依然坚守着这份执著。近些年,池师傅的铜器不愁销路,许多热衷收藏手工制品的人,都会时常光顾他的作坊,请他制作各式各样的铜器。“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忙都忙不过来。”说话间,池师傅脸上流露出一丝骄傲。
  现在的义安路,虽不再是传统手工业聚集地,却仍是古城居民主要的生活区。沿街的服装店、饮食店、杂货店,掩盖了打铜街的本来面貌。不过,打铜师傅依然每天埋头敲敲打打,延续着人们对这条老街的记忆。


  ③打铁巷:
  明朝先贤
  来此创祖
  提起位于义安路西侧的铁巷,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著名的己略黄公祠,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原来叫做“打铁巷”,是城中打铁作坊的聚集地。与打银街、打铜街不同的是,打铁巷在明末清初就开始逐渐消失。更为奇特的是,打铁巷的消失,并非时代变迁使然。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