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手工艺记录老街风云·打铜街 打银街 打铁巷

2013年12月09日 9:8 1084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器


  走在约200米长的铁巷之中,记者发现,除了己略黄公祠,外观最为气派的当属20号宅院。这户人家姓陈,祖上是明朝先贤陈廷策。据市谢慧如图书馆的陈贤武介绍,陈氏先辈来自福建,明代末期,陈廷策从秋溪旸山来到铁巷创祖,这座20号宅院正是由其创建。陈廷策的儿子叫陈衍虞,自幼随父读书,致力于诗词文章,明崇祯年间中举人,进入清代后官至番禺教谕、广西平乐县知县,是清初潮州著名的诗人。
  陈贤武说,陈衍虞当时身份地位不凡,见到宅院附近都是打铁作坊,便逐渐把巷中的厝地买断,将从业者悉数迁往他处。从前日夜繁忙的打铁巷,也就演变成今天安静沉寂的铁巷。从一份建国前城区工业分布调查表上,记者看到,当时的铁工大多分布在西马路、太平路以及东门外一带,已经没有一家设在铁巷。
  然而,令人慨叹的是,如今的陈衍虞宅院,也已日渐残破、风采不再。记者见到,宅院第二进的屋顶已经坍塌,断折的主梁斜斜架在半空,掉落的木板和屋瓦堆积在一起,上面长满了杂草。住户陈先生说,这座宅院占地达5亩,“文革”前居住着30多户,基本都是陈氏族人,现如今只剩下10户左右。屋顶是前年坍塌的,由于整座宅院结构严密,修缮需要花费大量资金,他们实在无能为力。

 

[1] [2] [3]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