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日本已经超过欧美成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占比约三分之一。在8月8日召开的“能源变革时代下的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暨杜邦公司Mylar iGuard背板推广会”上,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孙广彬分析了当前光伏产品出口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对日本这一最大出口市场的可持续性表示担忧。
“技术创新将是今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强调,技术进步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技术创新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地突破光伏产业各环节的关键技术,逐步提升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才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应对严峻的出口形势,与会专家纷纷建言创新发展。
技术创新是“出路”
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所长王进表示,在高层领导重视下,未来十年是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的机遇期。与此同时,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让可再生能源更具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
对于技术创新这一产业发展的“根本”。王勃华强调,技术创新可以创造兴旺一个产业,例如互联网。通过技术创新也可以消亡一个产业,例如存储技术。通过创新,可以弥补产业不足,完善性能,更好地占领市场。
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很多年前就提出薄膜可以取代晶硅电池。事实上,通过多晶硅硅片环节的技术创新,延伸了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兴旺期。最主要的是提升了性价比。而高性价比的实现途径,即提高性能、降低成本,这同样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此次会议发布的‘背板’产品就是技术创新的成果。”王勃华表示。
据了解,目前晶硅组件使用的背板主要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含氟层的结构,另外一种是全PET的结构。在全PET背板中,有一种新的结构,即由单层高性能的PET和助料EVA复合。它可以使整个PET层具有强抗紫外线和防水解功能。会上,杜邦帝人薄膜公司制造并推广的“Mylar iGuard背板”就是这种结构。
上海巨科电子科技公司总经理罗子贵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在制造光伏组件时多使用含氟聚合物背板,由于该聚合物中含有卤族元素,在组件报废后,含氟聚合物回收再利用会面临一些困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而全PET薄膜背板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会上,杜邦帝人薄膜公司的这一技术创新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有待提升。孙广彬告诉记者,“在技术创新上,中国在国外上市的光伏公司有10家,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最高达3%,最低只有0.7%。在出口量超过1GW的情况下,我们的研发水平依然很低。”
王勃华坦言,“技术创新是中国光伏产业的软肋。”他说,在基础方面,我们的产量大,规模大,但在技术路线、新材料、新工艺,特别是基础工艺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比较落后。在新一代太阳能技术研究方面与国外重点研究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精度、效率、可靠性方面都有很大差距,部分专用设备和材料依然依赖进口。
自2008年到2013年,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两次“过山车”式的洗礼。王勃华表示,可喜的是,即便在中国光伏产业最困难的时期,国内骨干企业也没有放弃技术创新。产业最困难的这几年,恰恰也是中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几年。
2010年至今,我国每千吨多晶硅投资下降47%,每千克多晶硅综合能耗下降35%,多晶硅企业人均年产量上升165%,骨干企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每兆瓦晶硅电池投资下降超过55%,每瓦电池耗硅量下降25%。光伏发电系统投资由25元/瓦降至9元/瓦,分布式已经接近8元/瓦。
“技术创新是中国光伏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王勃华强调,下一步,要保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能仅靠淘汰、消化落后产能,必须坚持技术创新。
在政策支撑方面,工信部自2009年到2013年安排了40项左右的技术研发专项。在近日大力推进的“工业强基”工程中,光伏产业也位列其中。“这些都是为了支持产业的技术创新。” 王勃华说,下一步,光伏产业在电池、硅片环节,以及先进设备等方面都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储备。
出口形势依旧严峻
2013年,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市场悄然生变。由原来欧美占比70%~80%,转为亚洲占比40%之多,欧洲占比30%,美洲占比20%。今年上半年,格局又进一步变化,亚洲占比近半,欧洲、美洲各占20%。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为7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85%。其中太阳能电池出口额为64.2亿美元,同比增长23.34%。出口市场排前三的分别是日本、美国和荷兰,出口额分别是24.6亿美元、13.7亿美元、6.09亿美元,占比分别是33.11%、18.49%、8.21%。
其中,“日本市场占到了电池组件出口的1/3,目前我国有26家企业在日本做电站卖产品。”孙广彬介绍,日本市场吸引我国光伏企业的三大特点分别是:一是高度的环保意识、政策及规划的相对确定性以及因福岛核灾难后大多数核电站的关闭导致电力需求量猛增、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特别是光伏能源需求的意愿高涨。二是日本大型光伏电站补贴(FIT)为0.35美元/千瓦,是世界上最高的光伏补贴。三是客户对技术研发及创新具有很大热情,并注重工程质量的把控。
作为最大的出口市场,能否保持持续性则是业界最为关心的。孙广彬对日本市场持续性的担忧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日本市场对光伏产品认证极高,二是日本市场存在一定的本土化,三是尽管政策目前比较稳定,但未来的延续性很难判断,四是日本的环境因素要求很苛刻,对产品的抗台风等性能要求很高,五是中国出口企业自相竞争的负面影响。
在认证方面,日本对于无论是地面电站还是屋顶光伏的认证要求都非常高。日本要求地面电站一定要获得日本电气安全环境研究所颁发的JET认证,一般办理该认证的有效期是5年,到目前为止取得该认证的大陆组件厂仅尚德、阿特斯、天合、英利、赛维LDK、晶澳、正泰太阳能、金坛正信等20家企业。
屋顶发电除了JET认证以外,还要求获得日本太阳能光电协会旗下太阳能发电普及以及扩大中心J-PEC所颁发的认证,该协会由日本经济产业省指定,相比JET认证,J-PEC则更难获得。
此外,日本对于贷款要求很苛刻。孙广彬透露,“我们现在正在力求与日本的保险公司合作,希望和他们一起在日本成立商会,和商会一起促成日本银行为在日本的中国企业提供贷款,如果这个工作能做下来,成本应该会比欧洲便宜很多。”
日本环境因素对于光伏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日本临近海岸,北部地区冬季积雪量大,需要光伏组件有良好的抗盐雾、抗台风性能和承受较高雪荷的机械性能。这些都为光伏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研判今年的出口形势,孙广彬指出,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虽已初步形成上述多元化格局,但出口局势仍不稳定,存在风险。美国正在对我进行第二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印度对我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也正在进行中,我光伏产品出口第六大市场——澳大利亚已于5月14日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孙广彬透露,目前,机电商会正在组织行业企业积极应对上述贸易摩擦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