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贸易重燃战火 高效电池或成唯一幸存者

2014年12月01日 9:53 231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光伏

  在奇裕集团近日召开的行业研讨会上,与会人士认为,光伏产业在历经产能调整之后逐渐复苏,新一代的电池片技术研发又重新燃起动能。虽然在各国贸易压力下,增加了不确定性的因素,但高效电池片产品被寄望能免于红海厮杀及国家贸易反制,以及随着分布式光伏系统的抬头,增加了市场的需求期待。
  无独有偶,NPD Solarbuzz新近发布报告也预测称,薄膜和高效晶硅组件的供应量将从2014年的5.3GW增长至2018年的14.5GW。
  该述预测表示,基于使用高纯提拉法(CZ)生长和光伏专用定向凝固炉铸锭制造的多种晶硅技术之间的竞争,将最终决定哪些技术在未来五年内获得成功。
  常规组件占8成份额
  NPD Solarbuzz发布的报告显示,基于常规太阳能级硅片的光伏组件产量将占今年太阳能组件总产量的89%,全球前20大太阳能组件厂商中有16家都是供应此类组件。由First Solar和Solar Frontier引领的薄膜组件将占接近8%,剩余的约3%份额属于高效晶硅组件供应商,如SunPower和Panasonic。
  上述报告还表示,在未来的五年中,太阳能光伏制造和终端市场供应将分为以下三种技术类型:使用常规太阳能级硅片的标准晶硅制造技术,使用高质量硅片的高效晶硅制造技术;使用类似平板显示行业中沉积工艺的薄膜面板技术。
  NPD Solarbuzz副总裁Finlay Colville表示,从太阳能光伏行业增长初期到2012年,多种不同的太阳能制造技术类型相互竞争,共同发展。这就很难形成一个具体的技术路线,以预测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在奇裕集团近日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围绕着光伏行业的频繁的贸易纷争,将为新一代的电池片的研发增加不确定性。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从长期来看,在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贸易环境恶化以及众多国家逐步缩减甚至是取消对光伏发电价格补贴的大背景下,将重创全球光伏行业的生态链。
  众所周知,近两年的光伏产品价格之所以出现快速下降,固然与中国所存在的产能过剩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基于对平价上网前景期待下各个环节的共同技术进步,后者才是推动其向平价上网迈进的持续性力量。而这其中更大的功劳,则要归于许多中国企业在市场恶化的大环境下,仍然坚持做大市场规模,进而带动了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
  但是,频繁的贸易纷争将为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蒙上阴影。短期内,市场需求的整体缩减可能会使得一些企业只能以“保命”要紧,没有能力支撑技术研发上的支出,而企业的这种短期行为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将可能推迟甚至中断整个行业实现平价上网的进程,这可能会令产业链上的某些环节基于行业悲观前景而打消参与技术创新上的积极性。
  高效组件的机会
  尽管面临贸易纷争的困扰,但高效组件仍然被看好。
  NPD Solarbuzz就预测,薄膜和高效晶硅组件的供应量将从2014年的5.3GW增长至2018年的14.5GW。高效晶硅技术方面的新增厂商包括SolarCity计划扩大Silevo的产能,以及First Solar将TetraSun的光伏技术进行量产。
  上述报告还表示,先进的晶硅电池概念预计将占更大的市场份额。2015年后,已知的先进晶硅组件供应商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200%,到2018年达到7.6GW。而基于使用高纯提拉法(CZ)生长和光伏专用定向凝固炉铸锭制造的多种晶硅技术之间的竞争,将最终决定哪些技术在未来五年内获得成功。
  Colville表示,过去的两年光伏制造商一直将重点放在降低成本上,光伏行业目前面临采用统一的技术路线的理想时机。随着领先的光伏厂商对2015年及以后的新增产能进行评估,能够对标不同光伏技术选项将是工厂设备和目标客户选择的关键部分。
  市场研究机构 Energy Trend 则认为,高效技术中PERC、N型单晶等技术都为关注重点。业内人士认为,光伏产业虽然陆续受到经济及政治等因素影响,但在可预见未来的需求增长趋势不变。未来,掌握市场走向及高效技术,必定成为制造业者生存成长的关键因素。
  不过,具体到中国市场,可能还面临着一些特殊情况,高效组件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取决于行业和市场的大环境,诸如投资者对发电量的重视程度、土地资源的供应情况以及分布式的进展等。
  进一步分析来看,受屋顶资源紧张情况以及对电站投资目的不同,分布式可能对高效组件的接纳程度会更大,也最被看好。
  至于晶硅和薄膜之间的竞争,短期内看,还很难改变晶硅一统江山的局面。毕竟,对于薄膜电池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家独大的现实,无论是在采购中的议价能力还是供能保障能力上,投资者都存在一定的顾虑。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