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萃群英,共建“海洋强国”“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揭牌

2016年07月04日 9:28 49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材料前沿

  6月23~25日,“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海洋材料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工程院“海洋工程中关键材料发展战略研究”重点咨询项目组发起,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湖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主办,武汉科技大学、《中国材料进展》杂志社等单位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干勇、朱英富、张金麟、曾恒一、姜德生、陈祥宝、蹇锡高、张寿荣、毛新平以及中国工程院副秘书长吴国凯、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陈其针、国家科技部创新发展司赵慧君、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蔚力兵、国家海洋局科技司辛红梅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而海洋工程装备及海洋工程装备材料作为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先进舰艇船舶、海工装备的“基石”,是提升我国海洋国防实力、拓展海洋空间、维护海洋权益,实现海洋强国的物质保障。伴随着我国海洋战略向深远推进,先进的海洋材料作为关键的基础共性技术直接影响着海洋安全和综合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次大会有来自材料、海工、船舶、油气行业的协会、企业、科研设计院所、高校及相关配套企业等100多家单位的200余位专家和代表齐聚一堂,探讨海洋材料的技术创新,共商海洋新材料的行业发展,携手共促“海洋强国”建设。
  本次大会通过了联盟章程,选举出了联盟的顾问组、主席团、年度主席、秘书长和执行秘书长。联盟顾问周廉和干勇于6月24日为联盟揭牌。
  6月25日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海洋材料学术会议”由5个分会场组成,分别是“海洋钢铁材料和石油装备材料分会”、“海洋钛及有色金属材料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分会”、“海洋无机和复合材料分会”、“海洋材料焊接和船舶材料应用技术分会”和“海洋腐蚀与防护分会”。
  与会院士、领导及专家针对海洋材料创新联盟的成立提出了不同观点及建议。周廉提出,“只有一代海洋材料,才有一代海洋装备”,海洋材料的研究也应当与产学研用结合起来。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仅迎合了行业发展需求,也顺应了国家发展战略。联盟旨在“搭建海洋材料产学研用的合作平台、扩大海洋材料的研发、应用、推广,促进海洋材料产业健康发展”。
  周廉对联盟的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首先,成立海洋材料研究中心,壮大海洋材料的研究力量;其次,建立新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海洋材料领域;第三,倾听应用领域的实际需求,将海洋材料的产学研用结合起来;第四,紧抓海洋材料标准制定,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第五,构建海洋材料体系。
  干勇在发言中表示,海洋工程与科技正向着大科学、高技术方向发展,呈现出绿色化、集成化、智能化、深远化的发展趋势。联盟应着力推动我国在深远海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进行全面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联盟主席毛新平表示,海洋材料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建设起系统的材料体系,海洋材料行业一直受制于产能过剩、产学研用脱节等问题,而联盟在这些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蹇锡高指出,海洋材料行业力量很分散,没有拧成一股绳,联盟的成立有利于聚集各方力量,推进实际工作。
  国家工信部原材料司的蔚力兵也认同周廉的观点,他表示,海洋材料的研发要解决应用问题。目前企业对很多研发出的新材料望而却步,“好材不敢用,有材不好用”。联盟应建立新材料首批应用保险和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工信部原材料司希望与联盟合作,在“十三五”期间将联盟发展成行业的重要载体。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辛红梅也指出,海洋材料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瓶颈,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刻不容缓。海洋局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帮助联盟研究共性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希望联盟能加强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库。
  国家科技部创新发展司赵慧君表示,仅由政府推动的联盟形式单一,当今时代需要新的联盟模式将各种“产学研”结合起来。他认为,首先联盟应设立更明确的目标、更具体的任务,从平台做起逐渐倾向于行业的热点方向;其次,联盟应有项目支撑,并在成立之初就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第三,联盟应聚焦技术创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新型海洋材料技术,满足成员单位共同的利益诉求。
  与会院士、领导和专家均认为联盟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我国海洋工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联盟将集合各方力量,在建立研发中心、构建材料体系、推动技术突破、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和促进应用等方面产生巨大能量,让我国海洋材料最终走向高端蓝海。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