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防护装备材料的变迁(下)
2016年09月27日 9:30 409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新材料前沿
18世纪至19世纪,面对火器的巨大杀伤力,“护身之宝”的胸铠在火器面前如同废纸,人们顿时束手无策。因此,在常规步兵中,制服和轻型头罩取代了金属护甲。作战时,指挥官则采用部队散开的分散战术,用来避免遭受敌方火力杀伤。
20世纪武器的威力普遍提高了,6.5毫米~8毫米口径的步枪能杀伤2000米距离以上的目标。机枪也出现了,并以高达200~300发/分的战斗射速投人了实战。这时作战的双方都装备有保护上体的步兵装甲,但士兵嫌其过重,行动不便而多有抱怨。
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国中有的国家也曾研制并试穿过钢或合金钢制作的胸甲和防弹衣,但是由于质量过大,行动不便,无法装备步兵使用,所以只限于一些特殊部队和飞行部队。如美军1943年给轰炸机空勤人员装备的“防高炮短上衣”就是用锰钢制作的,重约10公斤。
20世纪40年代,由于化学纤维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复合织物材料防护服的发展。当美国妇女风行尼龙丝袜的时候,1941年在美国陆军和海军实验室中已试制出用尼龙织物制作的防破片背心。虽然当时的尼龙防弹背心很厚也较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榴弹破片和动能弹的杀伤。特别是飞行驾驶员穿着这种背心防护地面高射炮弹片袭击很有效果。
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时,美军首次用12层特制尼龙纤维材料制作防弹衣,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当弹头击中防弹衣时,纵横交织的多层尼龙纤维像网一样裹住弹头,尼龙纤维的张力减低了弹头的飞行速度,防弹效果较好。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中,美军将尼龙防弹衣列为制式装备。陆军采购3M69式防弹衣,质量4.5公斤以上,防弹效果较好。但是,试验证明,穿上这种防弹衣作战能力降低了30%。天气炎热时,由于防弹衣厚,十分闷热,穿40分钟就必须脱下。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凯夫拉”防弹衣。“凯夫拉”纤维是美国“杜邦”公司于60年代中期研制的一种合成纤维,1972年完成了工业化生产。由于“凯夫拉”纤维抗张强度极高,是尼龙的2倍多,防弹效果极好,同时还具有温度稳定性好、质量轻、耐酸碱腐蚀等特点,从而受到世界青睐。由60年代只有美军一家试装“凯夫拉”防弹衣到目前世界许多国家纷纷研制、采购和装备,防弹衣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