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爱华:汽车轻量化是新材料发展重点
2017年02月13日 9:5 339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新材料前沿
1月14日~15日,2017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发表演讲。潘爱华指出,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的重点突破领域之一,而轻量化材料作为该领域重要的核心技术,要在制造强国建设的过程中予以推动该领域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汽车轻量化从字面理解,是在保障汽车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重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的污染。潘爱华介绍,汽车轻量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点,一个是对能源消耗的经济性,即节能和减排。第二是车辆性能的优化,主要包括舒适的体验性、驾乘性和智能化。轻量化后,汽车重量每降低10%,燃料效率可以提高6%~8%;汽车重量每减轻100公斤,百公里油耗能降低0.3升~0.6升,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降低5克~8克。在加速性能方面,加速到60公里的时速,1.5吨的车大概需要10秒,如果减重25%就可以减少到8秒。
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增速极快,2016年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到2016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超过100万辆,且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对电动汽车来说,由于其自身电池的重量达300公斤左右,因此,对材料的轻量化需求更为迫切。
潘爱华表示,目前轻量化的途径有三方面,一是结构设计的优化;二是采用轻量化的材料;三是通过轻量化材料的呈现技术来提高和突破。汽车材料的轻量化最开始以钢为主,后来演变为钢和铝。目前,轻量化的材料主要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镁合金、高强度钢、塑料及非金属复合材料,主要用来改善和替代车身材料。
当前,许多国家对轻量化十分看重,并对此实行汽车的轻量化材料占比的要求,德国是占比最高的,它的要求也最高,其次是美国和日本。
德国由于欧盟的关系,它的能耗和排放政策极为严格,且德国在工业结构上,高端汽车和豪华品牌较多,汽车工业十分发达,同时,它在新材料工业方面,也聚集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几个生产企业。另外一方面,德国在机械制造领域的能力也十分强悍。因此,德国具有推动汽车轻量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美国豪华品牌车型也较多,且电动汽车发展很快,以特斯拉为例,该品牌车的轻量化优势较为突出。日本是在碳纤维方面属全球首位,以动力公司为代表,目前该公司全球遥遥领先,波音公司和宝马汽车上用的碳纤维基本为日本生产。
潘爱华提出,目前在车用轻量化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品种数量和性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是跨国汽车集团的材料标准和支撑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供应商很难进入跨国汽车集团的供应链,目前的车辆多以合资品牌、外资品牌较多,特别是高端汽车。因此,国内车用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明显地滞后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我国汽车行业目前处于全球第一大生产大国的地位,每年产销量基本在2600万辆以上。但在车用新材料方面,专业研发和生产新材料的公司仅有几家做得较好,与德国和日本的公司相比,差距很大。
三是材料和加工成本控制难度大,国内的车企无法承受。
四是国内还没有完整的汽车塑料的零部件技术以及材料标准和技术支持标准。
五是汽车企业和材料企业的融合度不够。
2016年12月23日,国务院成立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担任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国资委主任肖亚庆等5人担任副组长。2016年12月27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再次对新材料的发展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坚持需求牵引、战略导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亟需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快发展一批关键基础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汽车轻量化的材料毫无疑问就属于国家重大战略亟需和产业发展的重点。二是坚持驱动创新、重点突破。三是坚持产用结合,军民融合。四是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
潘爱华表示,轻量化材料是当前新材料发展战略重点领域。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位于工信部,由原材料司具体承办。目前,领导小组的下一步工作,是将围绕总体的要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来深入推进轻量化新材料发展这项工作。在推进汽车轻量化新材料方面有几个考虑,一是要通过部内现有的政策来支持汽车轻量化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二是要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和专家,把汽车工业材料标准体系的短板补起来。三是要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材料企业和汽车企业通过上下游合作的形式,建立联盟,推动上下游融合。四是创造条件,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和材料行业的骨干企业联合起来,成立轻量化新材料的产业基金,通过市场聚集更多社会力量推动汽车轻量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