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材料迎来前所未有战略机遇
第二届中国海洋材料产业高峰论坛在大连召开
2017年06月26日 9:4 479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新材料前沿 作者: 吴琛
6月16~18日,为积极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中国海洋材料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辽宁省大连新世界酒店举办中国海洋材料产业高峰论坛,共同探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与海洋材料的发展战略和方向。
周廉、柯伟、李鹤林、封锡盛、侯保荣、翁宇庆、蹇锡高、王华明、毛新平共9位院士出席了开幕式。中国工程院副秘书长吴国凯、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长王孝强、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安邦栩,以及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等单位的多位领导莅临大会指导工作。共有来自材料、海工、船舶、油气行业的协会、企业、科研设计院所、高校及相关配套企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代表200余人参加。
21 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强国战略”步步推进、“一带一路”东风正劲,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已接近6万亿元(占GDP的9%),海洋产业成为新兴产业领域重要且活跃的一员,在“科技兴海”方面取得突出进展,绿色、智能、高科技等高技术带动了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利用、沿岸及离岸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加速转型升级,与之相关的海洋工程材料产业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大会开幕式由韩恩厚研究员主持,毛新平院士致开幕词,他指出海洋工程装备及海洋工程装备材料作为物质前提,是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基石”与前提,是提升我国海洋国防实力、维护海洋权益的物质基础。他提出,我国在海洋材料领域仍存在需要长期着力解决的问题,呼吁各方依托联盟这个合作平台,戮力同心、群策群力为共筑海洋强国作出贡献。
周廉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工程院“海洋工程中关键材料发展战略研究”重点咨询项目组5年来取得的4项重要成果。周廉院士指出:“海洋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保卫我国领海非常重要,海洋在物质、生物各方面的复杂性不亚于空间、陆地,所以认识海洋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前提。有鉴于此,研究发展先进海洋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副司长王孝强表示,先进海洋材料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朝阳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进海洋材料的发展。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与产业已经全面进入依靠科技创新的时代,“十二五”期间平均增速达到了15%以上。联盟对海洋技术创新、推动海洋材料行业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堡垒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为我国海洋材料的研究、发展和推广搭建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他提出,海洋材料发展必须加强产业化和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建议海洋材料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在商业模式上突破、提高国内海洋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随后举行的学术报告环节,院士和专家立足新的国际形势,瞄准国家海洋战略重大需求,介绍了海洋材料的技术现状和前景。宝武集团武钢研究院毛新平院士、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院士、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院士、海洋装备研究院方志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研究员分别作了《先进海洋钢铁材料发展趋势》《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其在海洋工程的应用前景》《中国腐蚀成本》《重大装备大型关键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材料冶金特性及其影响》《船舶装备材料发展与需求》《海洋工程与船舶的腐蚀防护——进展与趋势》的主题报告,对我国海洋材料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专家分别作了《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未来发展及对材料需求》《研发高性能隐身材料是现代舰艇的迫切需求》《海洋新材料在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装备的应用现状和展望》《降低船舶涂料用量-减少VOCS排放》《海洋橡胶材料的一些研究进展》《海洋环境特性混凝土制备与应用》《耐蚀钛合金研究与应用》的主题报告,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海洋材料的技术现状和前景。
6月18日,会议由“海洋材料腐蚀防护分会”“海洋钢铁材料分会”“海洋有机无机材料分会”“海洋材料焊接和船舶分会”和“海洋有色金属材料应用分会”5个平行分会场构成,总计将有48场报告。国内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就各分会所在领域的海洋材料在技术创新、应用现状、技术进展、改进措施、新技术、新成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专家和嘉宾一致认可本次会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精彩纷呈的报告与火花四射的灵感碰撞能帮助从事海洋工程基础及应用研究、生产单位的科技工作者们,更全面地掌握我国海洋工程材料的前沿动态,探讨海洋材料的技术创新,促进海洋新材料的行业发展,加强材料科学领域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对推动我国海洋工程材料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