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产业链平台 助力装配式建筑发展
五矿二十三冶绿建公司着力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平台建设
2019年08月20日 10:26 472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郭灿 朱宏伟
7月5日,湖南省住建厅召开申报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负责人会议,继去年成功申报湖南省装配式住宅产业基地后,五矿二十三冶绿建公司正式启动国家装配式住宅产业基地的申报工作。7月10日,五矿万境潇湘项目部第一个PC构件吊装到位,标志着绿建公司装配劳务部正式“鸣锣开工”。
装配式住宅产业基地申报和装配劳务部的正式运营只是绿建公司在推进五矿二十三冶建筑产业化发展平台建设一系列举措中的两个动作。一年多来,为打造五矿二十三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资源集成平台,绿建人用行动诠释责任,用执着追逐初心。
顺应潮流 勇担使命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驶入“快车道”。五矿二十三冶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致力于建筑产业化的探索和推进,成立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绿建工程公司。在五矿二十三冶2019~2021年滚动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四大平台”,绿建公司是“建筑产业化发展平台”的具体实施单位。自组建以来,绿建公司围绕“装配式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打造五矿二十三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资源集成平台,致力成为以装配式建筑施工、联盟平台服务、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工程项目咨询等为主营业务的装配式建筑工程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今年年初,为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平台战略落地,绿建公司召开了战略研讨会,组织全体中层管理人员开展大讨论,让公司战略入脑入心。5月29日,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宁和球带队到绿建公司开展调研,并提出了“五个坚持”。会后,绿建公司组织所有中层管理人员开展了践行“五个坚持”的思考,并提交了书面意见和建议。该公司党委会专题研究,发布了《关于践行“五个坚持”的意见》,要求各项目部和公司各职能部室层层宣贯,并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对照检查整改。
“绿色”引领 技术先行装配式建筑技术是建筑行业的一次重大技术变革。五矿二十三冶实施建筑产业化发展平台建设的目的不仅在于顺应行业转型发展的趋势,更要引领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
作为这个平台的实施者,绿建公司一成立,就把以绿色建造为核心的相关技术研究作为重中之重。为此,该公司成立了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中心,承接了五矿二十三冶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中心的相关职能,负责研究绿色建筑和智能建造技术,探索建立设计、生产和施工、售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未来,绿建公司将按照五矿二十三冶集团公司的要求统筹协调集团公司装配式建筑业务、提供装配式建筑业务全产业链的咨询、服务和指导。
研发中心成立以来,为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高安装效率和装配质量,技术研发中心赶赴多家示范工地取经,请教同行、及时研讨,编制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手册和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大大提高了项目操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湖口第三小学项目采用预制叠合楼板,天花免抹灰,对顶板吊装水平度级平整度要求非常高。由技术研发中心带队的QC小组,细化每一个施工步骤,责任到人。经过QC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该项目共抽查240点,合格225点,合格率为93.8%,预制楼板顶板水平度合格率超过了预定目标值92.5%。该项目QC成果也获评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行业部级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成果二等奖。
同时,该公司积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研发合作,与鞍钢中电钢结有限公司、北京世纪天创智业系统集成技术有限公司建立装配式钢结构联盟。
创新劳务 专业发展当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步消失。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以装配式建筑为主业的施工企业的发展,劳务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
为提高公司专业施工能力,绿建公司经过3个月的筹备,于2019年6月成立装配劳务部。装配劳务部按照员工合伙制的方式运营,通过风险共担、收益贡献的机制,旨在打造具有绿建公司特色的施工标准化体系,打造一支专业化、年轻化,高素质的固定施工团队。目前,装配劳务部现拥有PC吊装专业劳务人员50余人、铝模专业劳务人员30余人,已承接了永州冷水滩学位建设项目和五矿万境潇湘项目的吊装施工任务。
作为一家专业化公司,装配劳务部将成为绿建公司专业化发展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路径。装配式项目用公司培养的专业技术工人不仅能大大提升作业功效,也能大大减少和防治装配式项目的质量通病。同时,装配劳务部在注重现场劳务实施的同时,也将打造标准化、流程化的操作手册和技术规程,做好施工过程的技术指导与质量监控,真正推动和促进绿建公司专业化施工能力的提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绿建公司将一如既往地专注于建筑产业化,努力打造成集研发、设计、制造、施工于一体的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