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加快形成华勘新质生产力

2025年02月25日 14:24 136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以下简称“华勘”)坚持深学深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兴局”的发展战略,坚持适应性创新和引领性创新“双创之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高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创团队“双高引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华勘新质生产力。

主要做法

一是思想破冰,让创新链“筋强脉畅”。

加大“统”的力度。“一把手”亲自抓科技创新,加强前瞻性谋划布局,持续培育企业创新引领优势,从“科技立项突出引导性、针对性、转化性,既要解决量,更要解决质”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出台打造核心技术体系的指导意见,实现科研成果可转化、可利用、可推广”,再到“着力构建‘立足前沿、聚焦需求、体现特色、务实管用’的科技创新体系”,以观念“裂变”引领华勘科技创新从“点上突破”“向面上成势”拓展,带动产业焕新升级、助力企业再造突破。

运用“数”的手段。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统筹推进应用成果可视、数据更新可感、管理分析可用的数字平台建设。其中,数字产业版图不断扩张,矿山水文预警平台快速推广,林草智慧防火系统备受关注,矿山生态修复平台提前布设,城市地质信息平台进军西藏,海底管线可视平台承接订单,无人机实景建模积累经验,华服生活平台覆盖60余个社区、100余户商家、近万名会员。数字赋能类项目236个,合同总额3.11亿元,全局占比9.21%。

做好“治”的文章。当好政府“智囊团”,为邯郸大名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提供方案,协助雄安新区申请智慧排水超长期国债,为天津加强地下管网综合管控建言献策,确保建议参之有道、谋之有方。服务决策“数智化”,智慧交警指挥系统、大气指挥调度平台等成为辅助城市治理的“数字大脑”,确保数据精准可靠、决策及时有效。保卫城市“生命线”,实施河北衡水燃气管道探测、天津滨海管网清淤等工程,确保城市动脉有力、静脉畅通。

二是改革破题,让“新引擎”动能澎湃。

统筹好“点”与“面”。着力为企业赋权,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明显增强;着力为科研赋效,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持续优化,科研经费后补助比例进一步提高,有效激发创新活力;着力为发展赋能,高层次人才及团队选拔培养加力提速,科技专家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挥,有力强化专业支撑。

统筹好“近”与“远”。聚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强化考核评价、督促指导,提高成果“产出率”,力争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聚焦强化科技创新实力,统筹推动关键技术和装备设备更新,丰富工作技术手段,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运用矿区水文地质核心技术融合数字化手段助力智慧矿山建设。

统筹好“量”与“质”。打通产业断点、畅通协作堵点、补齐发展薄弱点,拓展增效率、提品质、优结构的发展空间,推进资源产业固链、延链,环境产业锻链、强链,检测产业拓链、补链,地信产业建链、优链;“雏鹰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更加完善,有效实现“科技—产业—市场”一体联动、良性循环。

三是创新破难,让创新链产业链“共舞”。

逐“新”而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引导科研创新精准支持产业升级,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向上”“向优”“向新”“向绿”改造提升。2024年,华勘在施A类科研项目7项,B类72项;新增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和瞪羚企业6家,获授权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20项;主参编国家地方团体标准15项,出版专著7部,科创软实力更加丰硕;科研成果孵化项目198个,合同额4.62亿元,占比13.67%,科创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向“高”而攀。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理顺集团、平台公司和各队、各企业等关系,推动平台企业整合再造,建立产权清晰的管理平台;以权责关系为桥梁,科学组建董事会、监事会等现代企业管理架构,实行现代化企业运行管理;以优势培育为支撑,把握平台企业的产业特点,塑造差异化比较优势。加快推动工程施工、检验测试等传统产业转型拓展。加强环境地质、海洋地质、地理信息等战略性产业综合实力提升。加大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未来产业培育打造。

点“水”成金。创新提出以“系统论、认识论、信息论”为要义的地下水安全核心技术体系,推动水文地质技术实现施工口径小孔变大孔、抽水实验单孔变群孔、创新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地下水复杂问题等五次创造性飞跃,铸就了矿区“缺水”找水、“大水”治水的“金刚钻”,为邯邢铁矿基地、高原高寒资源基地等一大批矿山高效开发贡献了华勘方案。统筹两个市场,以水文带动矿山全生命周期技术服务,足迹遍布近50个国家,“中国水神”的美誉响彻国内外。

存在问题

当前,华勘科技创新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但是,对标构建“立足前沿、聚焦需求、体现特色、务实管用”的科技创新体系要求,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创新重要性认识不足。科技创新布局内在驱动力不足,部分单位还没有深刻理解科技创新是发展所向、力量所在、必由之路,还没有深刻领会核心技术体系对生产提质增效、打造市场竞争力、履行公益职能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在哪些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创新、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缺乏清晰规划。

二是制度管理体系还未织密。在科研项目立项、经费管理、成果验收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对于高水平的A类项目申报把关、经费支持等环节不明确,存在不敢申报、盲目申报的情况;对进展滞缓、无效研究的科研项目缺乏监督退出机制;对因未履行个人职责而导致无法完成项目结题的,缺少罚则体系。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还有空间。一头是关键技术突破“求而不得”,有的单位在立项之初对行业政策背景、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分析不够充分,导致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难以实现转化;另一头是科技成果“藏在深闺人未识”,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在施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延期较多、周期过长,跟不上项目生产和产业发展需要。

对策建议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加速推进华勘科技强局战略,要坚定走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发展之路,以顶层设计为牵引,以科创赋能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使用为保障,不断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华勘高质量经济倍增的动能。

一是聚焦原始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乘数效应。围绕塑造发展优势,在推进华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久久为功。坚持党管科技,深学深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局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开好华勘科技人才创新大会,总结提炼经验做法,着力突破难点堵点,谋划部署重点工作。坚持科学谋划,构建数实融合创新发展机制,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激活数据价值,推进产研融合;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实施条例,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坚持整体推进,进一步提高科研立项的质量,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提升科创平台的层次,提高前沿技术布局能力;进一步扩大规范标准的领域,提升业内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聚焦集成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焕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产业重塑上久久为功。抓重点,构建产业梯次培育机制,谋划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结构体系。优平台,构建数实融合创新发展机制,把握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向,统筹数据资源挖潜、数字平台搭建、应用场景拓展和信息化建设等,加快数实融合创新,完善产业融合体系。借外力,建立资本多元化运作机制,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进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在专业化整合和战略化重组中的实施,推动“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三是聚焦开放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久久为功。打好攻坚战,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打造,促进与产业、与需求、与生产实际等相结合,体现前瞻性、特色性、差异性、融合性。打好持久战,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塑造,持续为企业放权减负,建设高水平创新联盟,提升产学研融合水平,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最优路径。打好主动战,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科研项目综合管理机制锻造,持续加大科研立项管理、激励约束、成果转化等力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探索职务科技创新赋权改革新机制。

四是聚焦人才支撑,厚植华勘科技创新沃土。围绕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在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上久久为功。构筑人才优势,以“央地企”联合、“产学研”融合、“产业链”聚合为重点方向,探索“协同立项、联合研发、成果共享”等产研合作、项目运作新模式,持续打造科技专家、领军人才、行业大师、特贴专家,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梯队。完善评价机制,构建以创新能力、价值、贡献等为导向的多元分类评价机制,落实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广阔空间,进一步点燃创新引擎。深化激励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赋予科技人才职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以“真金白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华勘将紧紧扭住创新“牛鼻子”,厚植发展“绿底色”,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人才“强引擎”,不断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为打好新华勘建设“三年攻坚战”蓄势赋能。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