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造韵悠长——记2024年度全国绿色工厂中铝中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03月27日 10:29 181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铝 作者: 申三中 张璟
厂貌全景
巍巍太行山脚下,中铝中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州新材料”)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璀璨绿宝石,在春天明媚的阳光里,焕发着勃勃生机。
这家刚刚荣膺“全国绿色工厂”称号的企业,不仅生产着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精细氧化铝产品,也谱写着现代工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诗篇。
绿色设计涵育绚丽之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016年,中州新材料成立之时,确立了“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树绿色低碳发展第一品牌、做铝基新材料引领者”的定位,刻印下绿色发展的烙印。
从100%使用绿色物料,到通用设备全部避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高耗能设备,再到生产过程管理标准化、绿色化,中州新材料把生态设计的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系统考虑产品的原材料选用、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构筑起“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产业”发展体系,让每一款产品从孕育、诞生、出厂,渗透着匠心独运的智慧和对环保的执着追求。
经过多年的持续创新,中州新材料突破诸多工艺技术瓶颈难题,掌握多项专有核心技术,采用自主研发、国际首创的碱石灰强化烧结法生产工艺专利技术生产的30多种精细氧化铝产品,在人造石实体面料、耐火材料、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域大放异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产品因铁和有机物含量极低、无毒无味、白度高,在世界上享有“中国白”的美誉。
凭借卓越的绿色制造实践和环保成效,中州新材料的产品受到市场青睐。2023年,4个不同型号的高端微粉氢氧化铝产品入选省级绿色设计产品名单,高白填料氢氧化铝产品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名单。2024年,中州新材料又荣获“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称号,绿色发展之路再添新彩。
绿色制造闪耀智慧之光
绿色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内在要求,在“双碳”目标背景和资源约束趋紧的今天,走绿色化、低碳化的道路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
生产过程中,蒸发工序约占全系统能耗的20%,提高蒸发器的运行效率是节约蒸汽的重要方法。经过多轮探讨,中州新材料技术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一组两段、碳种母同蒸”的蒸发系统改造方案,年节汽价值约250万元。不仅是技术人员,普通员工也在为节汽“动手又动脑”。蒸发器的加热室泄漏会导致蒸汽浪费,要找到泄漏点,传统方法是采用高压水泵往加热室上部注水,分析下部渗出水渍标记,循环3次才能完成所有漏点的检查、堵塞。为解决这一问题,蒸发岗位员工成立QC小组,经过反复讨论、验证、完善,发明了“送风打压试漏”的新方法,使工作效率提高了70%以上。这种新型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
无论是优化蒸发器节约蒸汽,还是脱硅系统增加电动阀门,或者是实施供风系统节能改造,中州新材料节能降耗的智慧之光折射着绿色制造的足迹。他们建立了包括“能耗数据管理”“碳排放数据管理”“产品碳足迹管理”模块在内的能碳管理平台,实施能耗和碳排放数据的监测预警、碳资产集中管理、碳配额盈缺分析。这套能源管理系统仿佛一双锐利的“眼睛”,时刻“盯”着每个生产环节的能耗情况,提醒员工调整生产工艺和流程,确保能源得到经济利用。通过不懈努力,中州新材料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目前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绿色行动践行责任使命
在中州新材料员工看来,加强设备管理不仅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途径,更是确保设备能够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完成物料加工,降低排放强度、减少异常排放的重要举措。
熟料窑是环保管控的重点设备。近几年来,中州新材料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对回转窑进行除尘、脱硫、脱硝等一系列改造,解决了传统工艺排放控制粗放等问题,开发形成了对同行业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熟料窑超低排放技术,环保效益巨大。
在完成环保改造的同时,中州新材料员工对确保熟料窑正常运转也下足了功夫。熟料窑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出现窑体表面形变,致使窑体中心线发生偏移,导致一系列故障发生。工程师石海洋带领团队,查阅资料、探索钻研,反复论证,持续迭代优化,完成了熟料窑传动系统技术改造,为熟料窑安全稳定运行注入了智慧。
携手百奥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赤泥循环利用生产线、部署“旋风除尘+四电场降尘器”有效控制烟尘排放,建立沉淀净水生产线处理废水……中州新材料对生产涉及的环境因素进行辨识、分析,制订专项管理方案、建立应急预案,减少生产经营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目前,中州新材料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吨产品碳排放量优于国内同行企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州新材料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绿色发展之花,让绿色“智”造的韵律更加悠长美好。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