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泥巴”里炼出“真金”——记中铝山东有限公司徐鸿劳模创新工作室
2025年03月27日 11:1 89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邵博 张开亮
徐鸿正在操作预留泵开关箱。
在中铝山东有限公司拜耳法氧化铝生产设备的轰鸣中,全国劳动模范徐鸿已默默坚守了30年。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怀,将劳模精神熔铸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从一名普通技校生成长为全国劳模、从平凡工人蜕变为行业标杆。他创立的徐鸿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出5名省级劳模、12名市级工匠,攻克了200余项技术难题,创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创新密码:
“红泥巴”里炼出“真金”
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往往采用国外进口的三水软铝石型铝土矿,这种铝土矿铁含量较高,受水侵蚀和自然氧化的影响,矿石表面易形成黏稠的“红泥巴”状物质,给生产带来一定挑战。对此,徐鸿发扬工匠精神,攻克了影响氧化铝生产的许多技术难题。
“问题在一线,答案就在一线找。”这是徐鸿30年来始终坚守、未曾动摇的信念。2013年,他凭借独创的3项操作法成立了自己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毅然将创新的战场搬到了温度高达50℃的沉降槽旁。
面对高效洗涤沉降槽指标波动这一棘手难题,徐鸿如一位执着的战士,连续72小时蹲守在设备旁,紧紧盯着设备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最终,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独创了“矿石频繁切换动态平衡法”,每年为企业降低矿耗347万元。
为了解决焙烧炉效率瓶颈问题,徐鸿带领团队反复进行试验。每一次试验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他们从未放弃。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摸索,他们终于成功研发出“浅度焙烧操作法”,有效降低了氧化铝产品破损率,每年增效600万元。
他主导的“沉降槽流程优化整合”项目,如同一场精准的手术,对生产流程进行了精细的调整和优化,将分砂日产量提高了40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他主持的管道化设备改造项目,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生产汽耗直降5%,每年节约成本1000余万元。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徐鸿个人贡献了38%的技术提案,7 项以他命名的操作法被写入行业标准,成为行业内的典范和标杆。
传承密码:
每滴汗水都是育人甘露
创新之路上硕果累累,徐鸿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将目光投向了新一代技术人才的培养。“劳模的使命不仅是创新,更要让匠心星火燎原。”在他看来,培养新一代的技术人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面对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的徒弟翟纯涛,徐鸿耐心十足,每天带着他在沉降槽前“听声辨况”,将判断流体状态的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翟纯涛。在徐鸿的悉心指导下,仅仅一年时间,翟纯涛就从一名初级工“逆袭”成为山东省技能大赛冠军,实现了“华丽转身”。
为了培育复合型人才,徐鸿精心设计了“难题档案库”,将自己30年积累的187个典型案例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这些案例就像一本本珍贵的教科书,为年轻的技术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90后”研究生王宇鲲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为了破解生产难题,徐鸿陪他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比对上百组数据。实验室里,他们的身影在数据的海洋中忙碌穿梭。经过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最终提炼出了“梯度清洗法”。“徐老师教会我们,工匠精神不仅是精湛的技术,更是永不放弃的信念。”如今,王宇鲲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主管,他研发的这项技术每年为企业创效益超800万元。
生态密码:
从“一人冲锋”到“千帆竞发”
徐鸿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形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生态圈,才能让创新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涌现。他设立了“劳模创新基金”,为青年技术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和激励,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创建了“周五技术沙龙”,为不同班组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促进了跨班组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山铝职业学院开发了仿真教学系统,将氧化铝生产工艺数字化,这一创新举措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在该系统的帮助下,培养的327名学员中,有41人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徐鸿的积极推动下,该工作室形成了“难题揭榜—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的闭环机制。2022年,针对某外矿处理工艺难题,徐鸿与高校教授、技术骨干成立联合攻关组,历时8个月的艰苦研发,终于成功研发出低温拜耳法强化生产技术,一举斩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在氧化铝生产线上,徐鸿以30年如一日的坚守、创新与奉献,在“红泥巴”里炼出令人瞩目的“真金”。他所创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不仅是技术攻坚的前沿阵地,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创新生态的沃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将其化作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