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政策 守正创新 开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年03月28日 16:20 93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企业家论坛 作者: 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敖宏
紧跟政策 守正创新
开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敖宏
稀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及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安全稳定可持续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发展、产品价值提升,是我们这一代稀土人的重要使命。
当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对稀土需求持续攀升,稀土行业迎来新的快速发展契机。为更好地促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10月1日,我国第一部管理稀土矿开采、冶炼和流通的综合性法规——《稀土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稀土行业从传统治理迈向法治化治理阶段。为贯彻落实《稀土管理条例》,今年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起草了《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总量调控管理办法》)和《稀土产品信息追溯管理办法(暂行)(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追溯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资源安全与产业升级的精准施策,总量调控与信息追溯“双管齐下”,既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全局思维,又彰显了用数据说话、用制度管理的治理智慧。“两项办法”出台后,我国稀土行业管理将迈入科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在此,结合稀土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从战略全局出发
深刻认识“两项办法”的重大意义
总量调控:筑牢资源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防线”
稀土矿山开采与冶炼分离是资源密集型、环境敏感型产业。过去部分地区粗放式开发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甚至引发国际舆论影响。此次《总量调控管理办法》通过科学设定开采与分离配额、强化区域统筹,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可有效地破解“资源诅咒”,推动集约化发展;稳定市场预期,避免价格“过山车”;强化国际话语权,服务国家战略。
通过“总量指标”的刚性约束,将资源向技术领先、环保达标、产业链完整的企业倾斜,更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定向配额能更好地优化供给结构,有利于增强国家对高附加值产品的把控力,确保关键领域不被“卡脖子”。这既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为子孙后代守护“资源家底”的责任担当。
信息追溯:打造全产业链透明化的“数字基石”
稀土产业链长、环节多,从矿山到终端产品,涉及开采、冶炼、加工、贸易等多个领域与环节。过去由于信息不透明,存在偷挖乱采“黑稀土”流通、低质低价竞争等问题,暴露出监管体系机制及链条管理上的漏洞。
《追溯管理办法》要求依托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建立产品追溯系统,从矿山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数据“上链”,实现“一物一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追溯管理能够更好地打破稀土产品来源不明的“黑箱”,避免个别企业“票货分离”避税甚至非法走私贩卖。通过赋予“稀土身份证”,进一步将生产参数、环保指标、工艺标准纳入监管,更好地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使企业告别“低质低价”内卷竞争,倒逼高耗能企业加快技改,真正实现向科技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
政策协同:构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矩阵”
已实施的《稀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等法律法规与正在征求意见的“两项管理办法”共同构建起了“总量控制—过程监管—终端问责”的闭环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为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铺就了法治化轨道。
以问题为导向
精准把握管理办法的核心要点
总量调控的核心:科学性与灵活性并重
《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提出“总量控制、弹性调节”的原则。一方面,以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设定全国总量指标;另一方面,允许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动态调整配额。这一机制,既避免了“一刀切”的僵化,又防止了“一放就乱”的风险。
追溯体系的关键:技术赋能与协同共治
《追溯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运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追溯平台。当前,国内已有企业试点“稀土产品身份证系统”,通过赋码管理,企业库存周转率、监管部门执法效率均得到有效提升。下一步,需要继续推动矿山、冶炼分离、加工及贸易企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形成企业自律、协会监督、政府管控的共治格局。
政策落地的保障:支持与约束双轮驱动
《追溯管理办法》提出对合规企业给予财税优惠、信贷支持等有利举措,同时,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黑名单”联合惩戒。这种鲜明的支持导向与约束机制,能够更好地引导行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升级,加快构建阳光化市场,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凝聚行业共识
共同推动管理办法落地见效
法律法规的落实落地,需要政府、企业、有色协会三方协同共同发力。
政府端:完善配套,强化执行
建议加快制订配额分配细则、追溯数据标准,并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违规企业实施“一票否决”。此外,资源型地区需摆脱“路径依赖”,深入探索“稀土+科创”“稀土+生态”的新模式,利用资源禀赋吸引科研院所落地,持续孵化稀土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企业端:主动转型,拥抱合规
各稀土企业需要转变发展思维,主动融入变革,创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加快稀土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链延伸发展,广泛推广应用绿色高效的开采技术,建设集约化、规模化冶炼分离产业基地,积极推进数字矿山和智能化工厂建设,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促进元素综合平衡利用,推动资源开发绿色高效利用、冶炼分离集约数智升级、材料应用高端高值拓展,不断提高稀土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和含“绿”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稀土强国建设彰显担当、展现作为、贡献力量。
协会端:搭建桥梁,升级服务
有色协会是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在行业自律、科技创新、市场监测、产业协同等方面可充分发挥作用,要利用年会、论坛等形式加强稀土法律法规政策宣贯培训,引导企业依法合规诚信经营,坚持维护行业自律;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进国货替代、国货国用,加快迭代升级,扩大领先优势;要主动服务,建言献策,持续完善稀土全产业链监管体系,共筑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开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不会轻轻松松、一蹴而就,需要保持长期耐心与坚守执着,需要全体行业同仁细心呵护与共同协作。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