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贵金属新材料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年03月28日 21:52 12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企业家论坛   作者:

科技创新引领贵金属新材料产业

新质生产力发展

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郭俊梅

7

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金属集团”)作为我国稀贵金属行业的领军企业,历经百年积淀与创新发展,已构建起涵盖贵金属全产业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贵金属集团的前身为始建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6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贵金属研究所。该所以贵金属为主攻方向,重点研发国防和工业用贵金属新材料。1999年,改制为科技型企业;2000年,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贵研铂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简称:贵研铂业,证券代码:600459);2016年,贵金属集团正式成立;2022年,贵金属集团在云南省属国企中率先实现整体上市。

近年来,贵金属集团产业规模持续攀升,相继突破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大关,已连续5年上榜《财富》中国500强,排名逐年上升,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273位、云南制造业企业第3位,云南高新技术企业第1位。

积极构建全产业链

贵金属集团坚持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形成“贵金属新材料制造—资源开发及循环利用—供给服务”完整产业链,以新材料制造为基础,建设贵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开展贵金属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建设贵金属供给服务平台,开展贵金属价值管理;具备为客户提供从贵金属原材料、到产品加工制造、再到废料回收利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和客户解决方案。

贵金属集团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国防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化工、环境保护和生命健康五大领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贵金属新材料制造基地,为我国重点工程和大国重器提供产品和服务,有400多个品种和4000余种规格的产品,在市场上均占主导地位。建成我国规模最大的贵金属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产业化基地;具备年制造贵金属新材料2000吨,年处理贵金属二次资源物料5000吨,年回收铂族金属14吨、黄金17吨、白银2000吨的能力,为国家铂族金属战略资源安全和我国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提供基础保障和关键支撑。

不断优化区域布局

“十四五”以来,贵金属集团坚持上下游延伸,纵横向拓展,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推进“一总部、多园区、两平台、1+N中心”产业区域布局建设,坚持“产业布在哪里,科技创新就跟到哪里。”立足云南,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新材料+循环经济”新模式,推进云南、华北、华东、华中、东南亚等区域布局建设。

在云南昆明地区,贵金属集团投资建设120亩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创新中心暨云南贵金属实验室;投资打造210亩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一期78亩已建成投产,二期2025年底投入使用;持续推进贵金属合金功能材料、装联材料、微电子粉体及浆料等入园项目建设。在云南玉溪地区,贵金属集团全力打造“中国铂都”,进一步提升铂族金属回收产能;投资建设云南贵金属实验室易门分中心,建成资源回收科创平台。

在华东基地,贵金属集团在上海投资建设上海稀贵金属创新平台及上海佘山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在河北雄安,参股组建河北雄安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稀土功能材料协同创新平台;在山东东营投资建设贵金属二次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基地,可辐射山东、河北、河南、天津、北京等地石化、地炼等行业,投资建设1200万升/年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项目,打造头部战略客户服务标杆项目。

在华中基地,贵金属集团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在广东和深圳共建稀贵金属研究院、云南贵金属实验室(深圳)分中心;在湖南郴州,投资建设稀贵金属绿色循环利用及检测服务中心,投资建设稀贵金属新材料制造及绿色循环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服务中南地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构建集稀贵金属新材料制造、稀贵金属二次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和技术创新服务为一体的示范基地。

面向国际,贵金属集团建成贵研国际(新加坡)公司为基础的海外运营中心,获得贵金属交易合格供应商资质;在昆明综保区设立贵研黄金新材料公司;贵研牌黄金、白银成为上海金交所交仓品牌注册认证;LBMA白银完成交割品牌审厂认证,LPPM铂钯认证通过初期审核;通过国际项目合作,铺开亚非欧市场营销网络;深化头部企业战略合作,在欧洲探索建立生产回收基地;在日本等地设立实验室分中心,全球化招才引智。

持续推动深化改革

近年来,贵金属集团深化改革,激活体制机制。一是对标一流,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和原创技术策源地重点建设企业、国家首批“双百行动”企业、第四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上一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获评A级,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案例集。二是设立初创公司,瞄准新能源、粉体材料等领域,成立4家初创公司,打造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三是整体上市,强化资本市场运作,实施运营管理重大结构性、战略性调整。四是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上市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

深化实施人才战略

贵金属集团积极打造人才中心,构建人才引培用留“生态圈”,形成了人才支撑科技创新、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反哺科技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成为中国贵金属领域专业人才“蓄水池”。目前,从业人员2000余人,专业和产业技术人员80%以上,高级及以上职称近2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6人,国家级人才4人,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及两类人才等省部级人才127人次,省市创新团队10余个;获得材料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点,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得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催化硕士学位授予点。

全力打造创新高地

贵金属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拥有贵金属领域系列核心技术和完整创新体系,承担国家贵金属领域80%以上重大科研任务,保障了国家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

加强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一是“四链”深度融合,创新平台统筹运营。贵金属集团建有9个国家级、11个省部级创新平台、8个院士工作站、14个专家工作站;落地科技攻关、成果转化项目“揭榜制”,实施双聘科技副总、团队组建“赛马机制”。集团孵化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家。二是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安全、绿色低碳、资源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贵金属功能材料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升贵金属功能材料先进制造和高效循环利用水平;形成“理论研究—技术攻关—材料研制—资源循环利用”一体的创新体系,建成我国贵金属领域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基地,为贵金属产业安全快速发展及相关行业技术进步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实行实体化运行、大协作攻关、多举措激励、产学研用融通发展。

“AI+贵金属新材料”融合发展

2018年,贵金属集团启动实施“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并按大科学工程部署。面向重点发展和支撑产业,规划在贵金属功能材料、电子浆料、催化材料和分子材料等4个领域、18个材料应用方向构建数据库平台和高通量实验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高度融合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缩短产业化进程。基于需求导向,通过项目牵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共建。贵金属集团建成先进安全智能的数据库平台:建成并自主开发国内首个可支持大数据高效录入、标准管理、智能应用的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库平台和数据标准体系及智能分析平台系统;建成国内首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10多个子库构成的稀贵金属材料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数据量达到3400余万条,形成贵金属材料研发大数据资产,为材料智能设计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大数据基础;实验效率大幅提升。建成国内首个可为智能化材料设计提供高效实验支撑的贵金属材料高通量制备表征平台,自主设计开发的高通量制备表征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贵金属集团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多学科交叉协同的新型研发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创新资源高度聚集,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创新成果类型和数量成数倍增加,高层次人才得到培养和锻炼;产业支撑作用凸显,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发平台、创新方法和先进工具,已成功研发10余种贵金属新材料新产品,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搭建贵金属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形成公司统一的数字化应用基础架构,承载各数字化系统应用,协调各系统间的集成共享关系,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管、控、营”一体化的协同制造数字化产业生态。

2028年,贵金属集团将迎来百年诞辰,我们坚定“百年千亿元、世界一流”的目标,做强做大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做优做久贵金属事业。展望未来,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全产业链建设基本完成,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动能凸显;高质量发展指标进一步优化,“贵研牌”黄金、白银、铂钯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成为全球贵金属行业领军企业,综合实力挺进世界前三。建成中国最大的贵金属新材料制造基地、中国最大贵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全球贵金属资源配置重要基地、国际化贵金属新材料重要供应商和交易商,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