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制造减重 为低碳经济赋能2025镁产业链与镁市场论坛召开

2025年04月03日 11:6 67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镁钛   作者:

4月1日,2025镁产业链与镁市场论坛在浙江省金华市召开。会议共商构建镁产业链生态圈,以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推动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镁材料的规模化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潘复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宝武镁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武镁业”)党委书记、总经理王强民,陕西省榆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忠,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陕西省镁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单智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曾小勤,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慧远等嘉宾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王强民、宁波保税区海天智胜金属成型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乐晓东等为大会致辞,国际镁业协会主席哈特穆特·菲舍尔以视频形式致辞,潘复生作主旨报告。会议同期,举行了镁合金产业化投资与科技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尚轻时代金属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尚镁网创始人董春明主持开幕式。

哈特穆特·菲舍尔表示,镁行业正面临全球性挑战,许多国家面临供应限制的问题,价格波动持续影响行业发展,库存紧缺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可持续的生产策略和供应链的紧密合作是镁行业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尤其在欧洲等市场,低碳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加,例如汽车制造商,优先选择具有明确可持续发展计划的供应商,对镁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创新和引领的机遇。当前,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尤为重要。国际镁协致力于加强镁行业各方合作,应对共同挑战,希望全行业共同努力绘就轻量化与低碳化“镁”好未来。

潘复生指出,镁材料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轻量化显著、功能特性优异、环境负担小等特点,有望为我国现代产业发展提供突破性和颠覆性途径,发展和应用潜力极大。镁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迅速,可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提供重要支撑。镁材料轻量化、多功能化与装备智能化、能源绿色化的有机联动和结合,有望对我国能源转型、节能减排、智能装备提升等发挥重要作用。

王强民介绍了宝武镁业2024年的发展情况。近年来,宝武镁业积极践行“双碳”目标,利用AI 赋能生产制造,致力于构建“低碳化、高端化、数智化、集约化、全球化”五维驱动的行业新范式;打造跨学科创新联合体,与科研机构通力合作、深度协同,搭建镁冶炼工艺优化与终端应用创新的双向赋能平台;抢抓轻量化市场新机遇,把握汽车、建筑、轨道交通等行业中镁应用发展机会,加快镁基材料在光伏、风能、氢能、航空航天、军工等方面的应用推广,持续拓宽镁材料的应用边界;构建从矿山到终端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资源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开发方案,为制造端客户打造专属材料数据库,为终端用户提供应用技术保障。宝武镁业希望与高校及研究院所、终端用户、生产企业、设备厂家等全镁产业链各方携手前行,共建镁产业生态圈。

乐晓东介绍了宁波保税区海天智胜金属成型设备有限公司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该公司专注于冷室压铸机、热室压铸机和镁合金注射成型机研发制造,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深耕镁合金成型技术,于2023年推出当时全球最大的镁合金注射成型机,并计划2025年中期推出7000级镁合金注射成型机,配置平行双注射螺杆,理论注射量将再次翻倍,将实现超大尺寸、大重量的镁合金产品成型;针对5mm以上的镁合金厚壁件产品,将推出“新形态”厚壁件专用镁合金注射成型设备,实现电驱壳体等镁合金厚壁件的高质量成型。

在专题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围绕镁合金材料的研发创新、产业化应用及可持续发展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为镁行业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和创新的发展思路。大会特设汽车镁合金专题,来自通用汽车、赛力斯汽车、上汽集团、质子汽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作专题报告。

大会为期一天半,共设置了23场专题报告,内容涉及镁业市场与形势分析、高效镁冶炼加工技术、镁合金材料研发、镁行业可持续发展、镁企业战略等。40家镁产业链企业现场展示了产品和服务,涉及原镁及镁合金材料、镁合金压铸件、半固态加工产品、型材及板材和锻件等变形加工产品、镁合金压铸和半固态加工设备、镁合金表面处理产品和技术、镁合金钣金件和精密加工产品等。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