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践行“四力”探讨:以《交锋高速磁悬浮》报道为例

2025年04月08日 10:21 10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新时代践行“四力”探讨:

以《交锋高速磁悬浮》报道为例

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  季为民

经历了千百年的相持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战胜贫困的曙光。胜利在向我们招手,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

2021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非轮轨技术轨道交通应用做出规划,提出要研究推进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和试验线路建设。

高速磁悬浮作为我国交通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关注度。此类报道正是记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重要战场,“四力”不仅能够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还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

高速磁悬浮基建工程投资巨大,技术路线当时还有很大争议,加上新技术未来商业化前景的不确定性。如何化解技术和商业化难题?《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和深入调查把高速磁悬浮面临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一步一步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本文以《中国经营报》的稿件《交锋高速磁悬浮》为例,探讨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求实创新地践行“四力”出精品。

脚力:深入一线,实地调研

在信息化时代,记者肩负着传递真实信息、揭示事实真相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记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是新闻工作者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

脚力是记者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的能力,是“四力”之首。对于高速磁悬浮的报道,记者首先需要深入研发基地、试验现场以及相关企业,与科研人员、工程师、一线工人面对面交流,获取最真实、最鲜活的素材。记者前往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了解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的研发进展。通过实地走访,记者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后续报道奠定坚实基础。

4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湖南凤凰近距离体验低俗磁悬浮驾驶室。

《交锋高速磁悬浮》的记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信息上,而是再次深入到磁悬浮项目的施工现场、其他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工程师、技术人员、政策制定者的面对面交流,记者又获取了大量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使得报道更具说服力和现场感。这种深入一线的采访作风,充分体现了记者扎实的脚力。

因为中国高速磁悬浮技术流派众多,每家制造工厂和学术机构采用的磁悬浮技术流派都不相同,为采访到第一手的信息,还需要记者到达各个技术流派的现场,为此记者相继前往了中车长客(长春)、中车四方(青岛)、西南交大(成都)、中车唐山(唐山)和中车永济(永济、西安)。记者到达的这些现场囊括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

5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中车唐山列车制造产线调研。

眼力:洞察细节,发现价值

眼力是记者分析辨别和判断的能力,要求记者具备敏锐的新闻触觉。在高速磁悬浮报道中,记者不仅要关注技术突破和试验进展,还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细节和故事。例如,记者通过观察试验现场的设备调试、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挖掘出背后的努力与挑战。此外,记者还关注到了高速磁悬浮对区域交通格局的影响,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也发现了新闻价值。

眼力也是记者发现新闻点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在《交锋高速磁悬浮》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还敏锐地捕捉到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如施工现场的技术难题、决策会议中的意见分歧等。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报道内容,也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记者还关注到了磁悬浮项目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现了新闻事件的全貌。

6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中车唐山时速350公里可变轨距离速动车组。

就高速磁悬浮选题,此前也有多家媒体报道,但就商业运营阶段的可行性、盈利性和安全性鲜有涉及,这里一个关键问题即是,高速磁悬浮的应用永远绕不开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国铁集团,国铁集团对该项技术支持与否,对高速磁悬浮技术进入市场至关重要。记者以国铁集团历史上对高速磁悬浮技术态度为背景,深挖了其对高速磁悬浮的态度依据;在现阶段国铁集团对高速磁悬浮技术之争的想法;以及当前国铁集团对更高速列车的发展思路。记者通过国铁集团的态度和项目举例,说明了高速磁悬浮商业化运营难题的历史由来与现实性困难。

脑力:独立思考,深度分析

脑力是记者辨方向、懂规律、设议题的能力,体现了其思想政治和理论水平。在高速磁悬浮报道中,记者需要深入思考这一技术对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意义,以及在全球交通领域的地位。例如,记者通过对比国内外磁悬浮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观点。这种深度思考能够提升报道的思想性和引导力。

脑力也是记者对复杂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在《交锋高速磁悬浮》中,记者面对的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且充满争议的选题。记者不仅需要了解磁悬浮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还要梳理各方观点,包括支持者对于技术前景的乐观预期和反对者对于成本、安全等方面的担忧。稿件中,记者通过逻辑严密的分析,将技术细节、经济考量、政策导向等多方面因素整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立体的事实画卷,这正是记者脑力的充分体现。

7
中国经营报记者到中车常客对磁悬浮专家采访调研。

当前高速悬浮技术在舆论层面倍受关注,民众对此也多有期待,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将发展高速磁悬浮项目写进地方中远期交通发展规划。报道提醒,在市场过热、产业追捧的现实情况下,我们更应对高速磁悬浮技术持谨慎、客观、冷静的态度。

600公里磁悬浮到目前为止全球都没有成熟可靠的技术出现,中国600公里磁悬浮试验列车至今没有做过达速试验,在这种背景下全社会大谈高速磁悬浮运营,是否言之过早?

8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中车唐山采访技术带头人苏健。

其次,高速磁悬浮高昂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由谁来买单?票价是否可以覆盖成本?客流是否可以支撑运营?城市圈客运交通出行市场是否对600公里时速有需求?这些疑问是否做过调查?有没有答案?记者通过独立思考,冷静而客观提醒:地方政府需要谨慎面对高速磁悬浮市场化的问题。

笔力:精准表达,生动呈现

笔力是记者将脚力所到、眼力所见、脑力所思转化为文字的能力。在高速磁悬浮报道中,记者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科技内容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的新闻作品。例如,记者通过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讲述科研人员的奋斗历程,或者通过数据对比,展示高速磁悬浮的性能优势。

《交锋高速磁悬浮》这篇稿件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技术问题讲解给读者,同时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具体的案例,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具象化。此外,稿件中的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也十分细腻,使得报道更具故事性和现场感。这一切,都离不开记者扎实的笔力。

此外,稿件通过对高速磁悬浮的技术路线之争、运营权之争和商业化可能的客观现实,全面阐述了高速磁悬浮技术的历史演变,现状局面和未来可能。针对舆论和市场上的诸多传闻和谣言进行了详细辨析,让高速磁悬浮技术、规划和运营都回归理性与真实。

尽管报道指出中国面对高速磁悬浮市场化的问题应谨慎,但依旧获得了高速磁悬浮商业化运营的主要推广方中国中车的高度认可。中国中车为此还专门发来了感谢信,对中国经营报的报道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总结:“四力”合力,责任担当

记者践行“四力”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在《交锋高速磁悬浮》报道中,通过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记者深入挖掘新闻价值,呈现出了高质量的新闻作品。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高速磁悬浮技术的发展,也为公众提供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应持续践行“四力”,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有深度、有价值、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