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永无止境 好故事常写常新——从中国石化报社记者的七个采编片断看记者“四力”
2025年04月09日 15:10 581次浏览 来源: 中国行业报协会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中国石化报社社长 总编辑 杨守娟
走基层永无止境 好故事常写常新
——从中国石化报社记者的七个采编片断看记者“四力”
中国石化报社社长、总编辑 杨守娟
形容一个人很有本事、很有能力,很多人会说“嗯,这个人有两把刷子!”这话用在新闻人身上,也很精准:全媒体大势中的新闻人,不单会写、会拍、会策划,还要会编导、会制作、会用AI智能工具——新闻人的这“两把刷子”,像极了哪吒脚底下踩着的那对风火轮、手里舞着的那套混天绫!
可是,“哪吒”再厉害,终究离不开脚下根基。做为石化新闻人,要想固本强基、讲好石化故事,践行“四力”是个宝。下面,笔者就以中国石化报社记者的七个基层采编片断谈谈践行“四力”的感受。
一、脚下快三秒,新闻抢先看
现下,新闻视觉化已成为趋势。如何提高它的表达浓度、信息浓度、观点浓度、情感浓度,从而突破碎片化传播的局限、吸引更多受众?我认为,“脚下快三秒”是保持新闻高质感的首要先锋。多年来,我和采编人员走进火热一线、感受发展律动,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石油石化最强音。
作为中国石化报社社长、总编辑,我是一线记者出身,曾无数次参与基层采访。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到中原油田采访“残疾人的好妈妈”邵均克。当时接到采访任务后,我背起办公室里常备的简易行李包,坐当天最后一班车赶赴中原。次日一早,我便随邵均克在办公室、车间、餐厅、宿舍之间连轴转。几天的采访结束,我被“邵妈妈”的博爱所打动,连夜写出稿件发回报社。这组《阳光本色》系列报道刊出后引发极大反响,后来邵均克被评为当年的“感动石化”人物之一。
中国石化报社记者于2025年1月12日深夜在中原储气库采访
当记者时脚底下“快”,当社长后我脚底下仍然是“快”。近期,当报社“新闻服务提升行动”全面启动后,第二天我便带队去基层调研,与一线员工面对面交流互动,征集建议、汇总线索,为这项“走基层”活动作了表率。
中国石化报社社长、总编辑杨守娟于2024年春节前夕在中国石化北京分公司小武基加能站采访
杨守娟社长在普光气田采气厂采访
作为增强脚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都是报名者众。其中,摄影记者胡庆明连续13年都积极报名。2024年和2025年,胡庆明和同事在报社党委书记方忠于同志的带领下,赴中国石化最北端的加能站和基层销售企业采访。零下30℃,人在室外多待一会儿,骨头都冻得生疼,回到室内更是止不住地流眼泪。胡庆明说,“这点苦算啥,加能站员工在室外一待就是一天,人家咋过的?”为了赶拍送油去牧民家的镜头,他天不亮就随加油员出发。当天下午,大量现场照片就出现在报社各媒体平台,一线员工深受感动。
“我在现场”“快速响应”是中国石化报社的工作常态,更是确保时度效的重要基石。2024年,中国石化新媒体指数在中国企业、中央企业新媒体指数榜中均位列第四;中国石化微信公众号粉丝突破1300万人,阅读量10w+文章220篇,传播力始终稳居央企前列;中国石化头条号粉丝数持续位列央企第一,全年总阅读(播放)量837.84万,29次上榜头条十大热搜;中国石化微博全年阅读量超1.2亿,获“新浪政务微博优秀案例”;中国石化知乎账号获评知乎平台“2024年度宝藏政务号”。
二、眼脑齐用力,精彩更聚焦
AI时代,新闻从被流量浪潮高高举起到快速被遗忘,快到转瞬即逝。当我们纠结新闻内容长短时,更要反思有没有真材实料、灵魂思想、人文情怀。只有不断增强眼力和脑力,“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走到田间地头找感觉”,才能将新闻事实看得更远一些、更准一分、更深一层。为此,报社采编人员持续提升新闻内容的品质与思想深度,做到既能见微知著、又能深入浅出。
为了向世界讲好中国石化故事,中国石化报社国际传播部采编人员也是拼了。自2024年开始,她们策划推出双语融媒刊物《共进》。在做好面向涉外公司国际员工发放问卷调查、对比研究数十份外刊杂志、招募100多位共创人员等准备工作后,先后推出8期内容,受到广泛好评。为了突出融媒特色,记者马明轩在此过程中由纸媒编辑“转型”做了出镜记者,策划思路、撰写脚本、双语表达、剪辑制作,累并快乐。在第二届链博会期间,她和同事顶着七级大风外出拍摄;春节期间,邀请外籍员工逛胡同、品年味、拍视频,向全世界网友展示中国“非遗春节”的魅力;镜头前拍摄北化院的高颜值科研设备,镜头后她却被蚊虫叮了无数个包。
中国石化报社记者马明轩在双语栏目“能源新净界”中与采访对象对话海报
在筹备中国石化高质量发展成果暨“感动石化”特别节目过程中,新媒体部记者刘锦妍负责西北油田“深地1号”顺北尖刀班的全过程展示。为了取得最佳的展示效果,刘锦妍在结束其他直播采访任务后,专门在“小长假”期间自费飞往新疆,在沙漠腹地和参与者、讲述者对谈。她将相关人员拉进小群,一起碰撞火花、讨论细节,使得舞台直播时的“沙海油滴模型”等细节受到赞誉。
高质感的新闻在于其逻辑之美、新闻深度、人文张力,其核心在于采编人员持续转作风、改文风,不断增强眼力和脑力,从而将优质内容做大做强做丰富。如此,才能赢得受众青睐。
央企有关评估报告结果显示,中国石化综合指数位列央企前列。“感动石化”人物评选活动因其“放大人性之美、树立行业标杆、汲取榜样力量”的力量之美,受到系统内外受众的推崇。同时,包括中国石化集团、沙特、俄罗斯等10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脸书、推特、优兔等5大海外社交媒体主流平台组成的中国石化海外社交媒体矩阵,粉丝总量超610万,位居国际能源企业前列;全年累计阅读总量约1.5亿次,互动量超189万次;阅读量10万+帖文378篇;多项优秀案例入列《中央企业海外宣传工作情况》。
三、笔下情意重,媒体有温度
AI大势下,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理性与算法之间要有理、有信、有情、有趣,更要凸显人性旗帜”。因此,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有推已及人的共情能力,还要有探求问题本质的职业坚守,更要有理解人、与人交往的人本精神。
中国石化报社新闻采编人员在做好“思想引领特种兵”和“国际传播轻骑兵”的同时,持续增强笔下力量。石化新闻里,受众听得懂的通俗语言、看得明白的视觉符号一直在,“可拆解”式的叙事结构、可感知的新闻力量一直在。
阎茹钰是入职不足三年的年轻记者,职业素养和自律意识很强。前不久,在跟随集团公司领导外出调研后,她利用集团审稿人员就餐的“时间差”整理笔记、撰写稿件,最终赶在他们就餐结束后接续审稿环节。稿到版面,需要删减,个子较高的她半跪着趴在现场电脑前完成。站起来时,腿已跪麻。
去江苏油田采访,连日阴雨,脚下鞋子早已废掉,她买了一双胶鞋继续采访。采访结束,几名年轻同事围成一圈,乐呵呵地留下一张“胶鞋采访照”。如此种种,她和记者部年轻记者们先后推出《人呢》《一切为了装置顺利开车》《飞驰人生》《天空飘来一片“云”》《深山里的“冰雪奇缘”》《守护满满“氢”意》等一系列优质高效的融媒体作品。
中国石化报社记者基层采访后的泥鞋
基层有活鱼,基层有策划,基层有力量。只有笔下含情,才能制作出大流量、正能量的爆款作品。
去年12月和今年年初,视频发展部记者王雪琪、苟澜弋先后两次到LNG天津接收站采访。从大船进站到装卸完毕,两人和一线员工一起收放缆绳、扛装管线,亲身体验一线岗位苦乐,不仅学会了接卸,更亲眼见证液化天然气源源汇入国家冬季保供的整个过程。回到住地,加班制作,使得系列短视频《大船是怎么进港的》《石化体验官系列》在抖音、快手、B站等多个平台发布后的全网流量达1000多万。
2024年平江洪灾发生后,报社的“石化新闻联播”平台密切关注,先后推出多期救灾新闻。其中,新闻《风雨袭城牵人心 共克时艰见真情》从受到救助的普通视角出发展开叙述,灾区群众质朴的感谢、救援人员涉水的身影、前方记者张国伟与受灾群众的深情拥抱,定格了多个感动瞬间。后方编辑冯荃、张莹精心剪辑、深情配音、辅助配乐,最终获得受众称赞。
新闻之新、思想之深、人文之暖,在于新闻工作者心入一线挖主题、融合报道搞创新、文风清新有温度。没有人会不喜欢通俗化的阐释、场景化的叙事、共情化的表达、饱和化的生产、互动化的传播。多年来,中国石化报社各媒体平台既有从小切口入手的吸睛点,更有从大格局出发的爆款品,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不断增强。目前,中国石化、石化V视及抖音快手B站等7个视频平台粉丝总数已达471.9万;2024年全网发布视频近4000条,播放量7.32亿次,转赞评941万;直播92场次,观看137万,点赞263万,增粉5.9万。
走基层永无止境,好故事常讲常新。中国石化报社新闻人的“四力”践行之路,将不断向前、向前……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