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蓝色国土 聚力能源报国
2025年04月09日 15:14 510次浏览 来源: 中国行业报协会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刘洪波
笔耕蓝色国土 聚力能源报国
《中国海洋石油报》社有限公司总编辑 刘洪波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行业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讲好行业故事、传播行业好声音,成为一道时代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为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中国海洋石油报》社有限公司(简称报社)作为海洋石油工业的当家媒体,紧扣时代脉搏,以“新春走基层”活动为重要契机,将“四力”要求转化为生动的新闻实践,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蓝色国土书写着行业媒体的独特价值与使命担当。
一、深入践行“四力”讲好行业故事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海洋石油工业的壮美不在办公室,而在钻井平台上、在车间、在一线。从渤海湾零下15℃的海上平台到南海“海洋石油982”钻井船,从黄土高原的非常规气田到甘南高原的光伏场地,记者们的足迹覆盖了我国能源保供的全链条。这种“深扎”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突破,更是对行业媒体“现场意识”的回归。
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报社始终把发现新闻的“眼睛”聚焦在一线,从火热的油气生产实践中发掘素材与选题。当记者在渤海油田锦州23-2平台记录稠油热采时,不仅拍摄到蒸汽设备与寒风的“冰与火之歌”,更捕捉到海油人摘下棉工帽,脑袋上闷出的汗气和他们眼中对现场作业安全的执着。这种观察视角的转换,让专业报道穿透宏大的工业叙事,展现了技术突破背后的人性温度。
“双碳”目标背景下,面对能源领域的技术革命,海洋石油工业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布局清洁生产和绿色低碳发展。报社紧密围绕海洋石油工业中心工作做文章,坚守“行业记者在行业”的传统,强化“脑力”训练,构建行业智库型媒体,培养“专家型记者”。记者在报道乌石油田群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的同时,结合202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内容推出评论文章,解码能源转型的深层逻辑,使行业报道从现象描述升华为战略思考。
脚下沾泥土、笔下有温度。在《辽东湾奏响“冰与火之歌”》报道中,记者用“平台甲板灯穿透寒夜,与翻腾的滚滚蒸汽交相辉映”的文学化表达,将工业场景转化为视觉奇观;在《守护最后一公里的烟火气》中,记者与送气员扛着气罐爬楼入户,亲历“一方气”抵达百姓家中的最后一环,并针对全媒体传播特性,创新表达形式,用记者手记、纪实短视频、新媒体互动推送等载体,将保供路线转化为暖心的“打卡地图”,展现海油人保障民生用气“最后一公里”的民生温度。在《海上有座斑海豹“主题乐园”》报道中,记者跟踪记录中国海油保护斑海豹的故事,通过“小切口”展现中国海油的绿色发展理念。
二、机制创新激活新闻生产力
报社始终坚持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近年来,报社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大力推动管理、采编、考评等方面的机制创新,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持续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着力强化理论武装与专业培训。报社高度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是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利用“三会一课”、员工大会等加强学习教育,反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国有企业、能源行业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二是针对海洋石油行业专业性强的特点,组织开展“深蓝之约——新闻中心通识大讲堂”,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集团公司部门负责人,围绕行业前沿动态、政策解读、技术应用等主题开设专题讲座。三是建立全媒体好稿评选机制,每周组织1次“评报”会、每月组织1次“好稿”评选会,对标学习好经验、好做法,同步在办公区开辟了“编校显微镜”“全媒光荣榜”,引导全员聚焦业务,打造精品。四是组织开展新闻采编技能比武、特色主题党日等线下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
加快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报社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大力推动建设融媒体中心项目,构建“一报一刊三网四微五视一号一讯”16个平台,深挖全媒潜力,坚持推动内容产品、生产模式、传播方式深度融合,打造了以集团党组宣传部门为“中枢”、纵向融聚各所属单位、横向覆盖“两海”万余人大通联队伍的宣传阵地,推动全媒报道真正在一线直抵用户、落地见效。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获全国传媒界唯一科学技术奖“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媒体技术应用案例二等奖。
常态化开展下基层与“张榜挂帅”选题机制。报社每年组织1/3采编人员深入基层驻站锻炼,4/5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扎根一线、锤炼“四力”,推进采编队伍深入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进一步激发团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报社将重大报道选题、创新性报道方向等“张榜公布”,鼓励采编人员围绕主题开展全媒体策划和报道,形成积极参与、同台比武的热烈氛围。通过实行“张榜挂帅”,报社培养了一批“会问(调查研究)、擅写、能讲、敢管、长综合、政治强”的新型传媒人才。《钻向怒海更深处》《群英会战问潜山》等一系列报道脱颖而出,一批年轻记者在行业交流中出圈破圈:2023年以来,4名青年记者在连续两届全国石油石化能源系统“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获评“十佳记者”“优秀记者”。
稳步推进通讯员队伍建设。报社坚持“开门办报”好传统,持续扩大通讯员培训的规模、频次和数量,办好实实在在的海油传媒大学。通过集中培训、深度体验式培训、派师资培训、将通联培训课堂开到“生产一线”等多种形式,实现全流程帮带、全方位锻炼、全媒体实践,凝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基层基础力量,组建了一张“覆盖全系统、扎到最前线、24小时不间断”的通联网络,着力打通宣传基层、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在能源报国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新的华章
基层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也成为新闻人施展个人才华、展现时代担当抱负的大舞台。
在2020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郝艳军荣获“中央新闻单位先进个人”称号。“迈好开局第一步,干出新年新气象”融媒体报道获2021年全国性行业类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全媒体报道精品。“一路向北破冰行”系列报道全网阅读量近两百万,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以较大篇幅转发。摄影作品《渤海最北抗冰人》入选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2025年年初,通过“张榜挂帅”机制,18位“张榜”记者组成10个采访组,赴海上平台、建造场地、加气站等具有行业特色的基层一线,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大国重器建造进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天然气保供民生等主题推出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记录海洋石油工人碧海丹心,能源报国的奋斗故事。1月14日至2月12日,报社报、网、微、视全平台发力,累计发稿111篇,总点击量超过600万。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性行业类媒体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优秀案例评选中,《中国海洋石油报》“新春走基层·走在前 勇争先”融媒体报道团队入选“优秀团队”,视频作品《钻向怒海更深处》入选“优秀作品”。《中国海洋石油报》社成为同时摘得“优秀团队”和“优秀作品”奖项的8家单位之一。
当记者们的足迹踏遍万里海疆,当镜头对准能源动脉的每一次跳动,行业媒体正在以“四力”见证、记录、书写新时代的能源故事。未来,随着媒体技术的迭代升级,行业媒体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在能源报国的壮阔征程中续写新的华章。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