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四力” 绘就能源强国时代答卷——中国石油报社讲好石油故事的创新实践
2025年04月14日 14:26 118次浏览 来源: 中国行业报协会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耿玉锋
深入践行“四力”
绘就能源强国时代答卷
——中国石油报社讲好石油故事的创新实践
《中国石油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
党委副书记 耿玉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党在石油领域的舆论主阵地,中国石油报社始终以“四力”建设为引领,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淬炼新闻品格,在记录伟大时代中彰显使命担当。
一、心怀“国之大者”,走好践行“四力”第一方阵
中国石油报社始终牢记“党媒姓党”的政治属性,紧紧围绕“宣传中央精神,传递党组声音,服务石油发展”的核心功能,深刻理解“四力”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践行“四力”任务要求,努力走好践行“四力”第一方阵。
坚守政治坐标,校准舆论导向“定盘星”。中国石油报社将“政治家办报”理念贯穿于新闻生产各环节,把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选题”。围绕“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等重要论述,组建调研团队深入大庆、长庆等重点企业蹲点调研,2024年形成《十年铸剑:能源发展的非凡答卷》等178篇深度报道,构建起从政治高度解读行业发展的报道矩阵,全方位展现中国石油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中国石油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特别报道《十年铸剑:能源发展的非凡答卷》。
“壮丽75年——能源脊梁·加油中国”高质量发展纵深行东北组在辽河油田采访。
创新“四力”载体,打造主题宣传“样板间”。报社构建了以“新春走基层”和重大主题新闻行动为支撑、贯穿全年的新闻行动运行模式,实现常态化运作与品牌化发展。每年主打一项重大主题新闻行动,从二季度启动并贯穿全年,与“新春走基层”首尾衔接。通过品牌新闻行动历练队伍、提升传播能力。2024年,报社开展“壮丽75年——能源脊梁·加油中国”高质量发展纵深行活动,历时百余天,记者行程百万里,深入调研能源发展重大课题,累计创作图文稿件139篇、短视频113条,全平台总浏览量突破7000万次。《大庆何以不老》《长庆何以长青》等深度报道引发行业广泛共鸣,《温暖的收件地址》《停炉破千天》等调研案例收获媒体同行高度赞誉。
“何以”系列深度报道引发行业广泛共鸣。
深化流程再造,构建内容生产“新范式”。近年来,中国石油报社持续推进新闻生产供给侧改革,通过构建“策划-执行-反馈-优化”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推动传统“新闻纸”向兼具思想高度、观点锐度和专业深度的“思想纸”转型。创新建立编前会、周例会、月例会、采编分享会“四会联动”机制以及编委会决策、总编室督导、采编部门落实的“三级协同”选题管理模式,覆盖“策采编发评”全流程。定期开展新闻作品评析会、重大主题新闻行动复盘会,解剖麻雀式分析作品优劣得失;总结采访报道经验教训,持续提升采编队伍“四力”素养。系列改革举措促使采编队伍在实战中加快能力建设,实现专业素养的跨越式提升。
二、扎根火热实践,淬炼石油新闻硬功夫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广大石油新闻工作者始终秉持这一理念,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把“常走基层、长在一线”内化为纪律要求,在实践中锤炼专业本领。
以脚步丈量时代厚度。好作品始于足下。以“新春走基层”为例,报社将活动做实做细,打造为锤炼队伍、践行“四力”的重要平台。从波斯湾的科技探秘到卡拉库姆沙漠钻井“禁区”,从海拔4500米的西藏震区加油站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牧民家庭……采编团队足迹遍布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及国内各省区市,既“身入”更“心至”,将时代发展的宏大主题融入基层见闻。采访成果凝结为《12次通话:电波里的家与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封家书》《冰雪同梦——加油亚冬会》等优秀融媒产品。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全网传播量累计2.3亿次,生动展现石油人为梦想拼搏、为幸福加油的奋斗姿态。
本报记者许琳迪、李一蕾在西藏那曲采访。
视频《一封家书》在海外社交媒体矩阵点击量达百万次。
以慧眼洞察时代脉搏。好新闻成于思考。去年一季度,报社采访团队发现部分销售企业汽柴油销量断崖式下跌,围绕“短期波动还是趋势转变”展开调研,通过三重维度分析,构建“现状—应对—前瞻”报道框架,采访十余位权威专家;开展国际案例比较,研究全球能源转型经验;梳理20年成品油消费数据,最终推出“成品油市场观察”系列报道,回应行业对“拐点是否已至”的困惑,为企业应对和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考,相关成果被纳入企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材料。针对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甲乙双方合作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记者深入调研剖析提出的机制优化建议为集团决策提供了关键参考。
《国内成品油市场观察》系列报道。
以匠心书写时代答卷。好传播精于匠心。在报道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时,记者以“四力”诠释匠心。在开钻、突破万米等重要节点3赴现场蹲点调研,采访60余名企业管理者、科研工作者,连续2个春节驻守井场。亲历卡钻、钻具掉落等艰难时刻,见证刷新亚洲最深直井纪录的决胜瞬间。长达两年的持续跟踪,采访团队积累了地质、工程、装备、信息化等全方位知识,在2025年2月“深地塔科1井完钻”专项报道中,一周内推出242件产品,提供的全媒体产品被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载后,浏览量均达到10万+,多件融媒作品全网浏览量过亿,相关话题最高位于知乎热榜第1位、微博热搜第3位、快手热榜第3位,全网相关报道及转载共计4.8万余篇,其中海外新闻报道超700篇,引发社会公众对石油工业这一里程碑事件的广泛关注。
2024年3月4日14时,深地塔科1井成功突破万米大关。图为记者余果林(右四)在司钻房与现场工作人员一起庆祝。
三、深化“四力”实践,打造石油全媒铁军
在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石油报社持续深化“四力”实践,通过系统化支撑、协同化创新、智能化传播,全力锻造石油全媒铁军。
构建践行“四力”的强力支撑。从体制机制着手,为践行“四力”提供强力支撑。建立“无采访不写作”的实战练兵机制,常态化开展调研行、万里行、“新春走基层”等品牌新闻行动,组织采编骨干深入万米深井等重大工程现场,在火热实践中夯实基本功。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体系,积极参与各类线上培训,开设报社大讲堂、“定制化”业务培训班、单项业务“小灶”培训等,持续提升采编队伍能力建设。打破部门藩篱,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设立青年创新项目基金,孵化跨部门融媒体项目。建立周评、月奖、年优的多层级好新闻激励机制,增强采编队伍深入一线勤练“四力”、创优争先的积极性。
汇聚践行“四力”的最大合力。统筹石油战线宣传资源,激活企业记者站、通讯员通联网络,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建立跨部门、跨企业、跨地域、跨平台的协同机制,实施一体化策划与调研。引入“最强大脑”,组建石油系统院士专家智库,为深度报道聚智赋能。坚持开门办报理念,深化与外部媒体合作。短视频作品《父子的约定》,通过与人民铁道报跨行业联动,讲述LNG槽罐车司机郑有录、青藏铁路列车员郑鹏父子坚守“天路”,多年未能团圆的感人故事,以平实的视角展现了石油人的家国情怀,获评中国记协“新春走基层”优秀案例。
“新春走基层”视频作品《父子的约定》。
探索践行“四力”创新实践。充分应用新理念新技术赋能采编队伍践行“四力”。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技术+智能+场景”的融合传播新模式,通过大数据画像精准洞察受众偏好,依托AI内容生成提升创作效率,借助全媒体矩阵实现智能分发,打造覆盖新闻生产、内容分发和效果评估全流程的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在深地塔科1井完钻报道中,中国石油报社新媒体运用Deepseek模型打造“地心rapper塔科小子”3D动画,利用AI辅助制作《深地万米江山图》并实现静态长图的动态展示,利用SVG技术动态展示钻井过程,结合中国传统色制作《深地色卡》系列海报及短视频,融媒产品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等央媒平台转载,实现现象级传播,叫响中国石油深地品牌。在国际传播领域,AIGC技术支撑《印象中国石油》系列作品全球传播量突破1600万次,推动专业报道向“可视、可听、可互动”升级。2024年,中国石油海外传播力综合指数得分首次在97家中央企业中位列第一。
利用AI辅助制作《深地万米江山图》(左)。 《深地色卡》系列海报被人民日报官博转载(右)。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石油报社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强健的脚力深入基层,以更敏锐的眼力洞察时代,以更睿智的脑力思考发展,以更厚重的笔力书写华章,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能源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surgicaldrapec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